黄骅市宝仓种植合作社四维改良体系让盐碱地“重获新生”

2025-11-05
来源:沧州日报

黄骅市宝仓种植合作社四维改良体系让盐碱地“重获新生”

耐盐稻亩产达到600公斤

本报讯(记者杨昊文 通讯员任振宇)日前,渤海新区黄骅市滕庄子镇大浪白村2200亩耐盐稻进入收获期,一台台联合收割机在金色稻浪中来回穿梭,脱粒、碎秆等作业有序完成,沉甸甸的稻穗成为满仓稻谷。

“今年我们种的是耐盐碱水稻品种——天隆粳5号,按照目前的收获量看,亩产量达600公斤,收成还是挺不错的。”黄骅市宝仓种植合作社负责人刘倩在田间向记者介绍。

刘倩曾顶着质疑声开启“治碱种稻”实验。黄河水灌溉是先天优势,但要让水稻扎根,必须啃下土壤改良的“硬骨头”。她深知,要想作物稳产、增产,一定要改良盐碱地,试种耐盐碱产品。为此,刘倩邀请了农技专家进行土壤检测,并开始挑选适种作物。

在农技专家指导下,该合作社摸索出了“三步走”种植法:3月施控释肥延长养分释放周期,4月育秧培育壮苗,5月宽窄行插秧提升通风透光性。通过铺设排水管道、有针对性施肥、调酸、增加有机质等方法,构建起“排盐+培肥+调酸+生物修复”四维改良体系,让盐碱地“重获新生”。

目前,土壤经过改良,含盐量已明显降低,水稻的产量也愈发稳定。“现在一脚踩下去,泥土松软有黏性,和之前硬邦邦的盐壳完全不同。”技术员张宝成俯身抓起一把土,细碎的土粒从指缝簌簌落下。

同时,为实现土壤改良与效益提升“双赢”,合作社在卖原粮的基础上,注册了商标,对稻米进行深加工,用优质农产品打开市场销路。“很多消费者反映,咱这盐碱地上种的水稻磨出的米有一股特殊的米香味儿。今年,我们计划加工20万公斤大米,让更多人尝到盐碱地上种出来的大米。”刘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