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八仙桌』词曲里的沧州风情

2019-07-25
来源:沧州日报

词曲里的沧州风情


   ◆总策划:李   冬   张徽贞

   ◆主   讲:李炳天   词作家/常连祥   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褚玉生   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

   ◆主   持:祁凌霄

   ◆执   行:刘   伟 高海涛 哈薇薇 白玉霄

   ◆摄   影:王丽青


  1 主 持:沧州的词曲传统丰富多彩。当代人所熟知的有关沧州的词曲,多数是明清时期的遗产,如把可以传唱的古代诗词算上,与沧州有关的词曲作者和歌者在唐代就享有盛名了,如诗人高适,歌者何满子。如把民歌或雅乐也算在内,那么在西周时期,《诗经》中收录的尹吉甫的诗篇,恐怕是目前所知与沧州有关的最早的歌词。这些词曲如何传唱,至今已不可考,沧州的词曲传统丰富多彩,业界尚缺乏系统的研究著作。

   李炳天:历史上的沧州,诗、词、歌、赋、曲、口头文学非常丰富,基本上每个朝代都有写沧州的,比如宋代诗人的名句“一船明月过沧州”,但缺乏这方面的系统宣传。我们的《诗经》,是与希腊史诗和莎翁戏剧号称三足鼎立的不朽杰作。在歌、曲方面写沧州酒的也有很多。口头文学有沧县大鼓和西河大鼓等。总之,词曲的历史资源很丰富。还有样板戏,沧州人把它改成了河北梆子,比如《沙家浜》。

   常连祥:我出生在上世纪50年代,从小接触的就是民歌、河北梆子、评剧这些戏曲音乐和大鼓等曲艺音乐。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当中口头创作和传唱的一种音乐艺术。一种叫作山歌。比如说《信天游》,山歌的主要特点是高亢,往往是从一山向另一山传递信息,声音小了不行。沧州是平原没有山歌。第二种题材是号子。号子也分很多种,比如盖房打地基的夯号,大运河的纤夫号子,渤海湾的号子,主要特点是节奏性强。号子的作用是为了统一动作,让大家形成合力、减缓疲劳。更多的一种题材叫小调,表现的内容更丰富多彩。沧州最多的是小调。

   褚玉生:沧州音乐的表演类非遗项目涵盖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戏曲曲艺五类,代表性的曲目有河间歌诗、任丘辛安庄的音乐会、南皮落子、哈哈腔、木板大鼓等。沧州有悠久的文化历史,沧州民歌是其中灿烂的篇章,比如说渤海湾的黄骅渔鼓,白洋淀的打桩号子,南运河的撑船号子,还有歌舞曲《茉莉花》《放风筝》《花狸虎》等,这些丰富多彩的地方民歌,表达了沧州人的思想感情和意志,是他们勤劳的表现。《解放区的天》曲子就是根据我们的《花狸虎》改编的。另外,沧州小调式流行的歌舞曲有很多,有汉船、竹马、小车会、狮子舞等。最具特点的还是落子,它与地秧歌、井陉拉花并称为河北最具特色的民间歌舞的三个主要曲种。


   2 主 持:如果以朝代为分界,那么沧州词曲的传统大概可简单划分成唐宋以前、唐宋、元、明清、民国几大部分。如果以词曲的种类划分,那么又可以分成民乐、官乐、戏乐、杂技音乐、诗词音乐等多部分。在传统的基础上,当代沧州人做了努力继承。

   李炳天:怎样传承?像《何满子》,早应该把它做成歌剧。而且历史上写何满子的诗也有不少,但是都流传不下来,至少许多沧州人都不知道。这就是传承出了问题。我认为,传承就是要守正创新。守正,是要保留传统,要有正根。还要顺时势,应天命。创新也要顺着时势来。二是创新,创新就得要改造,我写的歌词里,很多都是根据沧州的童谣改编的,把童谣中一些不适合当代的东西替换掉,做成新的歌曲,这些歌曲在网络上点击量都过万,大伙都愿意听。传承应该创新,和新媒体、新时代进行结合。三是“古为中用、洋为中用”。人们熟悉的《两只老虎》,其实是法国民歌,说的是爱情故事。民国时期北伐军进行曲,用的就是这个曲子。这是洋为中用,我们还要洋为沧用,消化掉,妙用传统,把文脉传下去,与守正创新结合起来。

   常连祥:我在很多音乐作品当中,有意识地利用了沧州民间音调。比如舞蹈音乐《放风筝》《茉莉花》。两者属于传统落子里边的歌舞曲。我把《放风筝》《茉莉花》改编成舞蹈音乐。数年前,有一个全国性的音乐故事评奖活动,我写的《何满子》获得三等奖。还有在国家级和省级广播媒体播出的《闹春》,就是用我根据落子的音乐基调写的。我有意识地通过各个渠道,力争把沧州传统的、民间的音乐传播出去。

   褚玉生:说到沧州音乐及词曲的传统,它离不开大环境,跟国家的环境脱离不开。那么如何继承发展咱们自己的沧州音乐。要想真正地继承并发展民族音乐文化,要抓好基础教育,没有对民族音乐的喜爱和继承,民族音乐将会失去它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发展民族音乐教育,提高民族音乐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学校责无旁贷地成了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振兴民族音乐的主要阵地。民族音乐应让更多的人接受,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只有这样,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才能得以存活、延续、创新、发展,才会有更强的艺术生命力。所以要从教育开始,要从基础教育抓起。


   3 主 持:历史上的沧州人除继承之外,还对外来词曲进行过成功的改造,经沉淀后成为人们熟悉的曲目,如《茉莉花》、大鼓、渔歌等。

   常连祥:前年在廊坊搞了一次中国北方高校音乐研讨会,我代表沧州去的,当时我讲的题目是《大运河与沧州音乐文化》。我觉得大运河就是流动的文化。因为我对沧州民歌和其他各地的民歌做了一个比较,特别是前年我到江苏高邮,高邮是民歌之乡,我去看了他们乡下农民的演唱,也得到了一些歌本,我发觉歌曲集里边有一首和沧州的民歌高度相似。另外,比如说《茉莉花》,人们一提起它,就是江苏《茉莉花》,其实江苏《茉莉花》与沧州《茉莉花》歌词基本一样,但我们这边更豪放,江苏那边要温婉一些。这跟地方人的性格有关系。这应该是大运河流动的结果,运河起到了文化交流作用。这类词曲沧州有很多。


   4 主 持: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学创作需要神思,词曲创作也不例外。只有真实情感的注入,加之高度提炼和概括,才可能有神来之笔,创作出动人心魄的词曲。

   常连祥:李炳天的歌词中藏着一种潜在节奏,具有音乐韵律,所以很好谱曲,而且他的词中充满了对家乡的激情和热情,我们俩从情感上到艺术上配合得很默契。

   李炳天:有关家乡的歌我写了100多首。好多人问我为什么?其实就是凭着对家乡的深情和感动。我写歌词的神思,来源于对家乡的大爱,来源于对故乡文脉的眷恋,来源于对沧州发展的感动。我当兵45年,没为家乡做过什么,回来后有一种歉疚。沧州文脉悠长,我就写了一首《沧州诗人》,把沧州六大诗人一一罗列成词。昨天晚上我翻了翻,这首词的阅读量是176000次。一首词的阅读量达到这个量,我觉得很难得了。这是一种感情,能调动沧州人对文脉传承的一种感情。我也是出于这种感情。再一个是孝。自古忠孝难两全,我当兵45年,回家很少,对老人的孝敬非常少。这在感情上就有一种歉疚。写沧州的歌词,也有歉疚之意,是我对家乡感情的一种抒发。

   褚玉生:写词写曲应该有感觉,好词才能写出好曲来。没有好词,写好曲难。好词一拿过来,作曲的那种冲动就憋不住了,这叫有感而发。词中蕴藏着浓厚的乡情,然后曲子根据词来创作,效果自然就会特别好。


   5 主 持:创作出来的词曲需要传播,一种是专业活动或平台上的传播,一种是大众性的民间传播。在这方面沧州积累了经验做法,也存在差距。

   常连祥:现在平台越来越多了,反而越不容易传播了。原来电视就一个台,你不看也得看。现在不光电视了,还有网络,网络的门槛低,每天发表的东西数量惊人,好多人就不愿意看了。比如一首歌我一般只听一段,没那么多时间,还得有选择地去听。门槛低了,传播渠道多了,要求我们要写得更精、更好,才可能有人去听,对专业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写的关于沧州的歌很多,基本上各个方面我写了,但是觉得现在宣传的力度远远不够。社会各个方面应该来共同支持传播,加大力度。另外,人们对沧州的认识有误区。比如说沧州是林冲发配的地方,我最反感这句话。宣传要走出误区,我们的历史非常厚,林冲只是个虚构人物。宣传沧州是各层面共同的任务,单靠写歌的几个人远远不够。民间传统音乐是创作的根和魂,把它传承好发扬光大,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李炳天:我有四点希望。一是要把已经认可的成熟的词曲,进校园、社区、商场和流行平台。二是文脉传承音乐的传承要和旅游结合起来,把沧州的旅游和沧州的文脉传承结合起来。三是希望党委政府重视文脉的宣传,提高文化软实力。最后是希望社会各界关爱文脉传承的热心人。

   褚玉生:从我个人说,怎么传播?我就是上课,或者利用我们合团唱来唱一些创作歌曲或者沧州的民歌改编的歌曲,这样进行传播,宣传正能量。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我觉得沧州缺乏对词曲作者经常的有组织有目的专业培训。对词曲作者,缺乏必要的组织活动,也就起不到统一的作用。应多注意对年轻作者的培养和提高,多举办有利于词曲作者作品提高的活动。领导是关键,各级领导及主管部门应加强对这方面的领导和管理,应高度重视这一方面的工作,这也是国家文化建设的一个窗口。应尽力提供宣传原创词曲作品的平台,实际发挥应有的积极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