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军和妻子肢体均有残疾,他们以修手机为生。一位好心人被他们的精神感动,想施以援手——
他却把机会让给4名残友
本报记者 袁洪丽
4月20日上午10时,运河区阳光残疾人服务中心办公室里,洋溢着欢声笑语。残疾人王智军带领大元集团的爱心志愿者来到这里,帮4名贫困残友实现他们的微心愿。
王智军怎么会认识大元集团的志愿者?这还要从他修手机时遇到的一位顾客说起。
4月12日,王智军正在自家店里忙活,一个年轻小伙子进来要修手机。这个小伙子就是大元集团的员工张二田。张二田看到王智军夫妻虽然都是残疾人,但心态乐观、踏实肯干,就与他们多聊了几句。
原来,王智军今年28岁,老家在孟村农村。他是一名肢体三级残疾人,先天性脊柱裂造成脊柱侧弯,双腿不等长。在服务中心学习修手机时,他与同为肢体残疾人的沧县农村女孩李立娟相识、相爱。结婚后,他们在小王庄附近开了一家维修手机的门市,每月租金1200元,住的房子每月租金700元。现在,二人已经有了一个11个月大的女儿,王智军挣钱养家,李立娟照顾孩子,日子虽不富裕,却温馨幸福。
张二田被他们自立自强的精神所感动,主动提出帮助他们:“我们单位有个大元集团投融资集群,每个月都会搞一次公益活动,您有什么心愿,我和同事们可以帮助你。”张二田说。没想到,王智军却一口拒绝了:“我们修手机,虽然挣不了多少钱,但目前还算过得去。要是你们愿意,能不能帮帮其他残疾朋友,他们比我贫困。”
就这样,通过王智军的搭桥牵线,张二田与服务中心的负责人闫树靖取得了联系。
闫树靖挑选了4名比较贫困的残疾人,大元集团的志愿者们认识了他们,并将他们的微心愿记在心里。
36岁的刘俊丽由于先天性脑瘫,造成运动及语言神经受损,生活不能自理,与年迈的父母靠低保生活。刘俊丽总想为母亲买一个电饼铛,让母亲做饭轻松些;33岁的刘艳华因小儿麻痹症导致下肢残疾,目前没有工作,与朋友租住在一起,想要一个可以做饭炒菜的电饭锅;31岁的姜艳肢体一级残疾,且患有尿毒症,每周透析三次,她在沧州租房住,夏天快到了,想要一个落地扇;26岁的刘明因先天性脑瘫造成肢体一级残疾,语言运动神经受损,目前经营着一家保健品店。父亲担心他行动不便被烫伤,每天都去给他烧热水,他想要一台饮水机,免去父亲来回跑的辛苦。
投融资集群副总裁赵建峰当即决定,帮他们实现微心愿。他派公司的志愿者从商场买来这些物品,又与大家一起送来,于是就有了文中开头的一幕。赵建峰表示,公司设有大元善基金,将来还会继续关注这些残疾人的生活,争取帮助更多残疾人实现微心愿,走出生活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