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发展的“规划师”
——记泊头市王孔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王金文
本报记者 孙晓卉 本报通讯员 杨永明 毛艳芬
“这里修的是条1.5公里的景观路,一直通到扬水站,将来再把四周做好绿化及相关设施建设,和农业观光园、红色教育基地连起来,我们的致富路就铺好了!”站在穿村而过的老盐河畔前,泊头市郝村镇王孔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王金文描绘着村庄的致富“蓝图”。
与其说王金文是一名村干部,不如说他是一名“规划师”,精心设计着一套适合王孔村的“方案”。他带领党支部成员每周五下午集中学习,抄写《党章》,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撰写学习笔记和心得。同时,他通过建章立制,把党员学习形成常态化。他还建立了“两学一做”微信交流群,及时发布各类学习信息,分享各地党组织开展的活动,把适合王孔村开展的活动加以改善,运用到日常的学习当中。
一时间,全村上下的热情都被调动起来。王金文趁热打铁,乘着基层建设年的东风,把这份热情投入到村庄建设中。他带领着村“两委”干部带头捐资,带头修路。修路人员紧缺时,他光着膀子顶着烈日参与其中。在干群齐心协力的配合下,村容村貌变得干净又漂亮。
硬件改变了,软件也要跟上。经村“两委”商议,王金文决定在村里开展精神文明建设。规划不能“闭门造车”,他外出参观学习、征求村民意见、找相关领导请教指导……综合之后,摸索形成一系列具有王孔特色的活动:成立“道德讲堂”“孝道公德榜”,建立了“党员志愿服务队”,定期开展“文明家庭、好党员”评选、党员志愿服务、移风易俗、环境整治、道德评议等,并形成长效机制。
这些年,王金文的规划大到集体,小到个人。村民王基治今年50多岁了,因精神障碍一直没有成家,这些年都是在兄弟的照顾下生活,可兄弟的生活也不富裕。王金文帮他申请危房改造,和村干部一起照顾王基治的生活。尽管王基治住上了新房子、生活有了着落,但王金文还是不放心,只要一有空,便去家里看看,帮着料理家务。
环境好了,村风正了,王金文又开始了新规划——寻找致富门路。村中有一处废弃的国防地下室,去年,在镇委的支持下进行改造,建成了集国防教育、党员教育、青少年教育于一体的红色教育基地。基地的投用吸引了泊头市各级组织前来接受红色文化,这也给了王金文灵感,他“书写”起致富“篇章”——在村里建起股份合作社,并流转了1500多亩土地,计划建一个集种植、养殖、农机服务于一体的农业观光园,同时在穿村而过的老盐河上建起扬水站,河畔四周再建个游园,一幅综合性新型农村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