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地名讲述运河老故事
1、主持:运河边的地名,是历史文化的产物,至今有着鲜活的生命意义,自诞生那天起到现在、未来,不断累积着自身、大运河、城市和社会的文化。请列举一些地名并根据成因进行分类。
刘增祥:川流不息的大运河,在连通南北的同时,催生了沧州境内沿河的桑园、安陵、连镇、泊头、长芦(今沧州市)、兴济、清州、马厂等规模大小不一的城镇,这些因河而兴的城镇,一方面承担着为物流、人流提供保障和服务的功能,另一方面又起着沟通主次动脉,集散物资、辐射腹地的作用,是官民、城乡联系的密切联结点。经数百上千年的积淀演变,以各自不同的文化、历史、民俗、建筑特点展示于世,成为嵌在大运河这条长链上风采各异的明珠。
这些地名的产生,基本分成几类。一是因渡口码头而产生的如许多带“口”“码头”字样的地名;二是因特殊的风物和历史人物故事,形成带有如“花园”“园”的名字;三是有的与一定时期的国家政策有关,比如带“屯”字眼的地方;四是这里既是大码头,又有特殊地貌,比如“连镇”等;五是因为这里有特殊建筑或古迹,比如水月寺、南川楼等。
代金旺:在沧州市,最知名的与运河相关的两个地名应该就是运河区和泊头市了。运河区是一个非常具有地标代表性的地名,在全国的大运河沿岸极少有这样明了地体现运河文化的县级以上地名,沧州“占”下了运河之名,是本地人民和地名工作的荣耀。
泊头市也是很明显的“交通”类地名,一个“泊”字就可以看出,当年的泊头在沧州大运河段通航时期是多么繁华和重要,也奠定了发展成县级市的基础。
沧州在保护地名文化和使用知名地名方面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如道路命名上有浮阳大道、清池大道、永济路、御河路等,用很多沧州和运河的历史地名来命名,是铭记历史、体现历史的良好途径。这其中,永济路是得名于隋唐大运河的永济渠,这段运河经过沧州,而御河是京杭大运河过沧州的这段南运河的别称。
2、主持:沿运河产生了很多村镇,这些村镇与大运河互相依托,相互影响,有的成为典型的运河古村或古镇。这样的古村镇有哪些?里面有什么故事?
刘增祥:比如兴济、连镇等。连镇原名连窝镇,南运河流经此处,形成水陆码头。因为与两岸的小郭庄、肥城、宋家、曹家厢房、东光口等村连在一起而得名。1962年,沧州和衡水以南运河划界,河西连镇划给景县,河东连镇10个街属东光县,并设为镇。连镇因地势重要,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军曾在此大战。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北伐军退守连镇,弹尽粮绝,但仍然坚持战斗。清军统帅僧格林沁引运河之水灌连镇。北伐军失败,首领林凤样被俘。清代中叶,连镇成为东光、宁津、吴桥、阜城、交河等县棉花粮油集散中心,农副土特产品船载车运,南销齐鲁、江南,北达京津、东北,各地商户纷纷于连镇设栈,有“商贾云集八方通衢”之称,连镇所产烧鸡、牛羊肉及其肉制品大批量运销京津。
代金旺:古村我不是很了解,但是在沧州南部和衡水交界的地带,因以大运河作为界限划分行政区划,倒是出现了很多同名村镇,如衡水景县和吴桥都有安陵镇,景县有连镇乡,东光有连镇,阜城有码头镇,东光镇有码头村,这是个很明显的运河地名,阜城有霞口镇,东光有南霞口镇,也是运河相关的地名。冯家口在沧州本市的南皮和泊头也都有。
3、主持:大运河边地名的产生,还有的是因为特色风物或人文。请举例谈谈它们承载的风物和历史文化。
刘增祥:沧州运河边有许多叫“园”的地名,有的是因为沧州运河岸边多世家大族的名园,有的是因同族一姓沿运河聚集成村,还有的是因为出产特色的风物。如城南的佟家花园在明代就种植花木,以艺花为业,到清代养植的花木用船运往京城,送往王府宫廷,有牡丹、扶桑、茉莉等多种,尤以月季为贵,当时称沧州送去的为“运河月季”。所以到现在,月季理所当然成了沧州的市花。据说,佟家花园的花匠被京城王府聘去侍弄花卉,以后又到苏州、扬州专门弄花做盆景,所以南北盆景、庭院景致艺术都有沧州的“遗传DNA”。
更值得一提的是吴桥县的桑园镇。桑园镇距山东德州市12公里、南运河起点四女寺25公里,是南运河入河北后,南面的第一个重要驿站码头,也是吴桥县西部重要城镇。那里的运河河道宽75米、深7米,1962年前由运河行船,南可至德州,北可到天津。津浦铁路经此设站,1959年12月县人民政府由吴桥镇(现铁城镇)迁至。桑园镇曾名安陵,明洪武间皇帝下诏,让百姓广植桑麻,全镇桑林连陌,后改名桑园。桑园在宋代和明代,都是茧丝集散地,清代成为御河棉集散地之一。宋元时桑园还盛产以当地优质面粉制成的挂面,明清两代选为皇廷御膳专用,称之为宫面,现在成为百姓日常食物,畅销各地。
一般人认为,丝织业兴起于南方,其实不然。桑园这个地名带有北方丝织业曾经兴盛的痕迹。在历史上,宋金时期的古代史料,对这一带种桑丝织的记载很多。那时农民种桑,有税收管理和完备的法规。大约在宋代以前,华北地区这一带北方的丝织业是盛于南方的。大约在唐代开始,北方的丝织工人被军队有意识地带到南方,先进的技术也随之在南方传播。经过长期发展,加上宋代以后北方战乱频繁,黄河改道,北人南迁,生产遭到破坏,北方的丝织业才被南方所超越。这一点,是学术界公认的事情。但一般群众因为很少接触到这些史料,加上宣传少,还有误解,认为丝织品兴起于南方。通过桑园这个地名,了解一下真实的沧州,对普及沧州一带古代经济知识,很有意义。
桑园这个运河渡口还为吴桥杂技发展提供了便利。吴桥历为杂技艺术之乡,全县有近三分之一人口直接或间接从事杂技艺术表演和道具制作。无数杂技艺人从桑园码头登船远行,卖艺糊口。有一首闯江湖的歌谣至今仍在传唱:“小小铜锣圆悠悠,学套把戏走江湖;南京收了南京去,北京收了北京游,南北二京都不收,条河两岸度春秋。”条河,就是运河。
4、主持:渡口、码头、水利设施、特殊的河道,也形成了地名。地名村名等往往重叠,又因一些历史事件而产生变迁,比如白家口、冯家口,既是渡口也是村名;捷地,民间传说此前叫绝地,因为乾隆而改名。请谈谈这类地名背后的传说故事。
刘增祥:捷地镇距沧州市1公里,为沧县南部重要城镇。明弘治年间,在镇西修筑石堰,嘉靖年间修坝,以泄南运河泛滥之水。清雍正年间,怡贤亲王允祥,也就是电视剧《雍正王朝》上的那个十三阿哥胤祥,在此主持建石坝一座,并开挖了引河。乾隆年间,天津以北的北运河决口,水犯京城,此前一年,南运河涨溢,虽然没有影响到运河漕运,但如果水淹城市,后果不堪设想。一溢一决,引起了乾隆皇帝的高度警觉,他下决心根治运河隐患。当时,陪伴乾隆巡察运河的直隶总督杨廷璋提出,要在天津芥园开一条减河。乾隆不太满意,一路南行,经过兴济减河与捷地减河,他认为只要加大捷地、兴济减河的泄洪量就可以了,天津芥园不必再建减水坝。但考虑到“河务关系重大”,没有贸然下旨,而是让相关大臣勘察后拿出具体意见。为此,乾隆皇帝下了一道圣旨,还写了三首诗。诗后有自注,详细说明了为什么不在芥园建减水坝。现在捷地御碑苑还保存着与这次水利工程有关的乾隆御碑。那时,乾隆已经60岁,但三次到现场勘察,让大臣们再次研究反复斟酌,才决定这次水利工程,勤政严谨,深入务实,是很值得称道的。
民间传说,乾隆在龙舟上一觉醒来,来到捷地,便问臣子,到了什么地方了?沧县地方话管“捷地”叫“绝地”,要是这么说,肯定不行。纪晓岚急中生智,说:“到了醒龙镇”。
醒龙镇之说,存在于民间。实际上,当时纪晓岚正在从新疆回京的路上。乾隆这次南巡,纪晓岚并没有伴驾。但这件事也不是捕风捉影。乾隆诗中有云:“此地由来称便捷,岂因避字浪更名。”现实情况是,乾隆并没有认为捷地一词有什么不好。不过乾隆改名的故事,却成为民间传说流传了下来。
泊镇也是因运河而得名。金大定年间析乐寿县置交河县,治今西交河,属献州。明初县治迁于今交河,并于卫河西岸设新桥水驿,俗称泊头驿,后改设泊头镇。清属河间府。1913年属直隶省渤海道,次年改属津海道,1928年属河北省。1946年设泊镇市。《大清一统志》记载:泊头镇“在交河县东五十里卫河西岸,有城。商贾环集,有管河通判及主簿驻此”。随着漕运基础设施的建设,泊镇逐渐成为南北水陆要冲。又相继设立管河郎中行台、管交官、河通判等河务管理机构,管理天津至德州的运河。境内外商人乘其便利,将南方的稻米、丝织品、瓷器等各类商品运至泊头,转销于河北地区,而周围地区的粮食、鸭梨、红枣等土特产品及铸造铁器等在此集汇,运销全国各地。明清时期泊头“两岸商贾云集,为数百里所未有”,清后期便已成“运河巨镇”。民国初期,泊头东西两岸买卖、商号不下百余家,轮舶辐辏、货物填盈,成为津南地区一大商埠。因为水运便利,泊镇的工业得以较早发展,明清时已有铸造、烘炉、竹编等作坊和手工业。1912年,中国最大的化工企业——永华火柴公司在泊镇建成投产,之后,酸酒厂、肥皂厂等相继建成。铁厂十几家,并拥有了近万人的产业工人队伍。泊镇成为运河岸近现代工业重镇。
还有一段现在不广为人知的历史是,泊头的雕版印刷在清代很发达。据有关学者研究,泊头自古盛产梨枣,雕版原材料取材方便,大运河上来往的读书人多有买书的需求,也促进了雕版印刷的繁荣和兴旺。泊头雕版印刷堂号多,有实物为证的至少有14家,包括聚元堂、同元堂、树德堂、善成堂、同文堂、聚文堂、段家书铺、树信书局等,印刷比较精良。从1841年开始一直延续到上世纪50年代初期,这些堂号多数持续着。所印书籍存世量也比较大。目前所知,仅在我市的几位收藏爱好者手中就有2000多册,三四十个品种。历史上雕版印刷业形成了官、私、坊刻三大系统,近代泊头的雕版印刷属坊肆刻书。泊头当时作为运河边的一个北方小镇,刻书堂号之多可与南方沿海、沿江大城市媲美。
代金旺:地名中说到什么“家口”,最有名的肯定是张家口,据说张家口得名于守备张珍在北城墙开一小口,故名张家口。而沧州大运河边的白家口、冯家口,自然与运河渡口有关,加之当地聚居的姓氏或者最早在当地居住的人的姓氏,就形成了这些地名。
5、主持:运河沿岸,称“官(军)屯”的地方比较多。许多“官屯”与明初在运河两岸驻兵开荒屯垦制度有关。这种叫“官屯”的村庄,在沧州、天津这一线运河比较普遍。请谈谈有关历史情况。
刘增祥:北到天津,南到青沧,运河边上带“官屯”字样的地方特别多。据研究,“官屯”与明朝的屯卫制度有关,并以官屯主官的姓氏得名。明朝建立不久即开始实行屯田制度,由于大运河是主要运输通道,加之运河沿岸存在大片待开垦的荒地,所以,大批官兵在大运河两岸屯田,实行亦兵亦农制度。这些兵丁落户成村后,便形成了所谓的“官屯”。当然,有的“官屯”是由于谐音、讹误、其他原因等演变成的,与这个制度无关,不能一概而论。
有人统计,狮城郊区、沧县、青县运河两岸及附近“官屯”很多,市郊有许、白、徐、王、杨、鞠、吴姓官屯7个,沧县有姚、陆、宋、殷、梅、薛、肖、何、沙、高、张、黄、穆姓官屯13个,青县有耿、升、陆、曾、范、孙、代、冯、周姓官屯9个,总计29个。统计者根据史书记载认为,除了明代运河屯卫制度之外,还与刚入关的清朝延续的游牧生产习惯有关。清代顺治年间,清朝廷曾三次发布政令,允许正红、正黄、正蓝、正白和镶红、镶黄、镶蓝、镶白八旗子弟在直隶(河北)运河两岸跑马圈地,归为己有。青沧市郊和运河两岸的良田,多被旗人圈走。大批土地被旗人圈占后,他们就派奴仆管理收租。这种落后的游牧生产,在清初之后一段时间内,破坏了生产,后来清政府虽然做了调整,废除圈地制度,但村名却因圈地者延续了下来,称为“某官屯”。这个研究也有一定道理,在清代,沧州普遍存在旗地现象,就是跑马圈地制度的遗留。比如前几年发现的清代地契上,就有沧县张官屯乡狼儿口村旗地的记载(当时属南皮县白塔寺铺)。
代金旺:官屯区别于民屯,是有着政府和军事背景的。一般这些“官屯”前的姓氏就是驻地军政官员的姓氏。
总策划:李 冬 赵夫铧 张徽贞
主 讲:刘增祥 沧州市政协文史委原主任
代金旺 地名研究者
主 持:祁凌霄
执 行:刘 伟 高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