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那条碎砖路 映出最美夕阳红

2020-06-04
来源:沧州日报

田间那条碎砖路 映出最美夕阳红  

本报记者 康学翠 本报通讯员 张金芳 周艳香  

最近,黄骅市齐家务乡二科牛村的刘培章和刘春英老两口可忙了,他们正在修一条路,一条连接村头儿庄稼地和果树园的路。  

这条路是村里遗留下来的一条土路,长约500米。不是村里的交通要道,也不在村庄规划范围之内,但村民们下地干活儿,总喜欢从这里抄近路。年头久了,这条路变得坑洼不平,逢雨便积水成洼,泥泞不堪。  

刘培章今年73岁,5年前从乡办砖厂退下来后,热心的他开始关注村里的路况。哪里有不好走的地方,他就拿起铁锨铺铺垫垫。这两年新农村建设,村中铺设了柏油路,老人把关注的目光聚焦到村外不在规划范围内的土路上。连接庄稼地和果树园的这条土路,成了他的心结。思量过后,他决定修路。  

老伴儿刘春英主动当起助手:“他年纪大了,一个人出来忙活,我在家也不放心,跟他一起干,心里踏实些。”  

修路需要大量砖块。得知村里因改供水管道,丢弃了很多砖头,刘培章觉得捡到了宝贝。  

凌晨两三点钟,他便起床了,骑上电三轮到村里拉砖头,装满三轮车运到村外的土路上,如此往返多次。  

刘培章前脚刚出家门,老伴儿也跟着起床了,生火做饭。凌晨4时,她便推着小车到达修路现场。此时,刘培章运来的砖头已经在路边堆起了小山。刘春英赶紧将砖头装上小推车,推到刘培章跟前,一块一块递到他手中。伴着夜空的星星,打开电三轮的大灯,老两口紧锣密鼓地忙活起来。  

清晨6时,老两口收工回家吃早餐,稍作休息又开始了修路,临近中午才收工。午饭后睡一小时,接着开工,忙到日落,老两口每天有十多个小时在路上与砖头为伍。  

村里的砖头捡完了,得知不少村民将废弃的砖头运到了村外的垃圾处理坑中,刘培章老两口便半夜骑行几公里去寻找。一米多深的垃圾坑,刘培章进到坑底,借助三轮车灯光,往坑边上扔,老伴儿配合将扔上来的砖头装上车。  

“人老了,没多少觉,一天有5个小时睡眠就够了。”见记者惊讶他们起得早,刘培章轻描淡写地说。老伴儿刘春英最懂他的心,道出了早起的缘由:“他是放不下修路的事。白天修路,有车辆来回经过,总得停下避让,耽误时间,晚上清静。他就是想赶在雨季到来前把路修好了,眼看着快麦收了,希望到时这条路能好走些。”  

刘培章修路总结出了一条经验:白天把土路低洼地面平整好,经来往车辆碾压夯实,半夜再起来铺砖,这样路面才会平整结实。  

因为长时间抓取砖块,反复摩擦,再加上风吹日晒,刘培章的手指裂开了口子,怕影响干活,拇指和食指都用胶布包裹着。  

平整路面时,刘培章时不时会用双脚使劲踩一踩砖面,一天十几个小时。20多天,磨烂了一双鞋。而刘春英脚上的鞋子,鞋头的胶已经被砖头磨去了一大半,手套也用烂了好几副。岂止是磨破了双手,磨穿了鞋底,磨破了手套,老人的电三轮车斗也被砖头磨出了大窟窿,重新换了新的。  

一边找砖头,一边铺路,刘培章老两口大干了20多天。目前,已完工了百米多长,低洼积水的路面基本填平。大大小小的碎砖头,经老两口的手拼接得平平整整,伴着他们忙碌的身影,脚下蜿蜒的小路伸向远处的田间与果园,俨然是乡间最美的一幅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