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 一群人 一方健康
——记献县中医院院长高爱民和他的抗疫团队
付子耐 张华杨 金丽 李超超 撰文摄影
2020年春节前夕,新冠肺炎病毒与人类不期而遇。高爱民,这位58岁的献县中医院院长,和他的团队一起,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惊心动魄的战斗中。
鲜为人知的是,此时,他的岳父刚刚去世,而自己也正为免疫系统的疾病所困扰……这个有着钢铁般意志的老院长,和中医院的医务人员们,共同扛起了献县抗疫的大旗。
1.未雨绸缪:如果疫情来了,我们能过关吗?
2019年12月,武汉市发现多起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病例。普通人并没有在意,却引起了高爱民的极大关注。职业的敏感让他想起十几年前经历的非典。
2003年,SARS疫情席卷全国。当时,已是献县中医院院长的高爱民主动请缨,出色完成了建立献县临时隔离病房的任务,是当年沧州市抗击非典先进工作者标兵。当时的仓促应战和设施物资匮乏让他记忆犹新。他的内心风起浪涌:献县赴武汉工作人员多,春节前会有返乡潮,如果疫情来了,献县能过关吗?
高爱民对献县的医疗资源十分清楚——十几年来,全县医疗卫生事业有了长足发展,但传染病防疫仍存在薄弱环节。县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有8张床位,中医院的发热门诊不规范,留观病房床位严重不足。
当人们沉浸在春节前的喜庆气氛中时,高爱民多次组织班子成员、医疗骨干,从防大疫的角度,审慎研判。一个科学系统的疫情防治预案,已经呼之欲出了。
1月10日,高爱民拍板,改建献县中医院发热门诊。在省、市院感质控中心专家的指导下,他们连夜设计图纸并通过审核。第二天一早,工程队进场施工。高爱民亲临现场指挥调度,日夜施工,边建设边按照发热门诊要求规划流程、划分区域。仅10天,使用面积170平方米、具有三区二道、流程规范的发热门诊,横空出世般伫立在中医院大门北侧。
此时是20日,距离武汉封城,只有3天。从武汉返回的人员,日渐增多。
2.紧急行动:一次次创造献县“火神山”速度
1月23日,腊月廿九,武汉封城,全国多地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据统计,献县春节前从武汉返乡的人员高达2400多人,是沧州最多的。疫情突如其来,形势异常严峻。
献县随即成立了防疫工作指挥部,高爱民任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他深知,防疫工作兵贵神速,献县收治感染病人的床位严重不足,必须抢在疫情来袭之前,完成医学隔离留观站和隔离点的建设。他立即向县政府主要领导汇报,建议在献县民政局颐老中心建设隔离留观站。县领导批示:立即筹建,并由中医院承办。
第二天就是除夕。疫情让应有的节日气氛荡然无存,人们处在一片恐慌之中。县颐老中心楼主体工程刚刚建成尚未投入使用,水、电、暖、排污管路、分区布局、医疗设备安装等,都要根据防控流程进一步改造……若按正常进度,隔离留观站至少一周才能建成。但此刻,每一分每一秒都决定着全县防疫工作的成败,决定着感染者是否能早日确诊、早日得到救治。疫情就是命令,隔离留观站建设刻不容缓!这天上午,高爱民一声令下,130多名干部职工、20多个施工队、13辆工程车进入颐老中心,一场人与疫情之间的生死竞速,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没有水,与自来水公司联系紧急接通;没有电,县电力局马上增设变压器;没有暖,连夜安装70台空调;没有消毒设备,立即购入安装70台消毒净化机;没有网,移动公司立即介入;分区不合理,立即改造;没有病床、检验、放射等医疗设备,立刻从中医院调配……
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初一,高爱民坐镇一线,指挥调度,中医院从班子成员到医务人员、工勤人员一齐上阵,手抬肩扛,夜以继日……连续30个小时的奋战后,1月25日,大年初一中午,献县首个疫情防治隔离留观站建成。留观站设置床位70张,病房、医办室、远程会诊室、护士站、药房,检验科、放射科、餐厅、洗衣房等一应俱全。电话、网络、监控等,与中医院本部全部连通,信息资源共享,创造了令人惊叹的献县“火神山”速度。此后,他们又建成了第二个隔离留观站,总床位数达到140张。
大战之前,这是多么艰巨的工程!事后证明,这是多么及时的工程!
1月26日,正月初二。献县十五级乡一对从武汉返乡的夫妻到中医院发热门诊就诊,先期诊断为疑似病例。县领导决定立即启用留观站,这是献县最早发现的2例新冠肺炎病例。因为准备充分,发现及时,处置果断,为疫情防控争取了时间。
疫情最严重时,全县70多人需同时留观治疗。留观站的建立,做到了应收尽收、应治尽治,为切断病毒传播,取得疫情阻击战的胜利,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随后,县委、县政府决定设立6个医学隔离点,高爱民具体负责此项工作。这些隔离点都是临时征用的酒店,人员入住需要规划流程、划分区域。时间紧任务重,他紧急召开会议,火速组织管理、院感、医务、施工等人员改造酒店,每个隔离点都在半天内改造完成。
2月10日,上级要求各县建立核酸检测实验室,任务再次落到中医院身上。高爱民立即行动,奋战五天五夜,16日,献县核酸检测实验室建成,受到省市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
3.别无选择:事无巨细黑白连轴转
春节过后,献县的新冠肺炎疑似和确诊病例陆续出现,疫情形势骤然紧张。
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巡查中,高爱民发现,必须及时改进医疗防疫诸多环节,否则,将难以避免院内交叉感染。
高爱民集中医疗专家,制定了预检分诊、发热门诊及院内的各项制度、流程,以及各种应急预案等71个,为医护人员提供了工作依据和标准;参与县里制定了全县确诊病人转诊、发热病人、隔离人员转运会诊、消毒隔离等各制度流程20余项。这些制度、流程,考虑到每一个可能存在交叉感染的细节,有力地指导了全县抗击疫情工作,也为疫情防控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高爱民深知,眼下的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病例都来不得半点大意,工作要做得细之又细。
白天,他要参加一个个防控会议,了解疫情发展,忙得团团转。再忙,都要到发热门诊、隔离留观站和各个隔离点检查工作、分析病例、研究制定诊疗方案。一圈转下来,往往是夜半时分。
此时,工作还没有结束,高爱民要赶回办公室批阅文件。疫情期间,国家卫健委先后下发了7版诊疗方案、6版防控方案,省、市、县下发的各类指导性文件480多个。他深知,一旦情况不清,政策不明,就可能出现决策性失误。他对每一版本的诊疗防控方案都字斟句酌,学习领会之余,还要批示到相关科室责任人,组织实施相应的方案、措施。批阅完文件,困劲儿也过去了。在有星星的晚上,在没星星的晚上,他独自站在办公室窗前,静静地看着夜幕下的献县街头。曾经繁华的街头此刻空无一人一车。让这份静谧保持下去,是他此时小小的心愿。最怕听见救护车的笛鸣声,那意味着,一场新的战斗即将开始。
那段时间,高爱民平均每天睡2小时,瘦了15斤。高爱民和他的团队知道,疫情当前,责任重大,别无选择,唯有拼命工作,把所有措施补防到位,把所有的预案准备到位。
巡查时,高爱民发现,留观隔离人员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随即,中医院成立心理安抚组,心理咨询师开始进驻到各个站点,对大家的思想动态进行摸底,一人一方案,精准施治。同时,按宾馆标准重新配置留观站,电视机、沙发、浴巾、拖鞋、洗漱等一应俱全,保证鱼、肉、蛋、奶、新鲜蔬菜水果的供应,还专为老人蒸水果、鸡蛋羹。
高爱民提出:“无条件满足隔离留观人员的需要。”这句话后来成了医护人员们的共识,怕老人吃鱼卡住刺,他们甚至先将鱼刺挑净,再送给老人,剔须刀、充电器、吸奶器、卫生巾……大小用品,都为留观隔离人员准备齐全。医院还煎制了防治新冠肺炎的中药制剂6万多份,免费发放给武汉返乡人员及接触人员、重点岗位防疫人员,价值40多万元。
一位确诊患者的家属,初期因为恐慌,常常闹情绪,医患关系一度紧张。后来,他亲身感受到医护人员对患者的关爱,将写有“抗击疫情坚守一线,心系患者无私奉献”的锦旗送到医院。
4.医者仁心:那些让人感动的抗疫故事
疫情期间,献县中医院全面接管了县隔离留观站,6处隔离点中,中医院负责的就有5个,成为献县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主力军。他们共完成预检筛查644090人次(截止到2020年5月28日),接诊发热患者1000多人,其中包括新冠肺炎确诊和疑似病例,无一漏检和误诊。留观站先后收治患者99人,隔离点隔离400余人次,无一交叉感染,无一医患纠纷,受到社会的好评。
面对繁重的任务和未知的风险,医护人员表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381人写下请战书,40名党员奋战在发热门诊、隔离留观站、隔离点等抗疫一线,23名同志递交入党申请书……
领导班子成员分工负责,坚守抗疫一线,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
整个疫情期间,高爱民只回家拿过两次衣服,其余时间都奔忙在疫情一线,晚上就住在办公室里。他惦记着医护人员和留观隔离人员的日常三餐,嘱咐餐厅一定要做好饭菜保证营养,自己吃饭却没有准点,办公室里备着方便面。护理部魏俊青主任讲了这样一件事:第二隔离留观站建设如火如荼时,一天晚上八点多,高爱民过来检查工作。他问:还有饭没?原来他一直忙碌错过了饭点儿。戈占秀到医务人员生活区找了一盒剩饭,微波炉加热后,又用热水泡了个鸭蛋。他边听汇报边匆匆吃完饭,又到县里开会去了。
副院长石印服因重病到沧州住院。手术前,她跑回医院加了三天班,安排好工作后又返回沧州进行手术。
80后护士王钊,是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他是第一个身穿防护服走进隔离病房的人。面对未知的风险,他是那样决绝而淡定。在防疫一线,他更坚定了自己的信仰。通过视频,他庄严宣誓,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院感科原主任戈占秀已退休。腊月廿七中午,接到医院通知后,她没有犹豫,当天下午就从沧州家中赶回医院,一直奔波忙碌到现在。
95后李博雅,因劳累过度病倒了。身体刚刚恢复,就自告奋勇重返抗疫一线。
90后女护士刘慧,为了工作需要,毅然剪去一头秀发……
1月21日,各楼层入口处设立预检分诊点;26日,按要求,预检分诊关口前移至医院大门口。这些白衣天使们细心地为患者测量体温,询问记录,引导患者有序分诊。他们需要24小时在岗,在风雪中一站就是半天,腿肿了,脚麻了,依然一丝不苟。
疫情期间,献县中医院先后有200多人参与到各项防疫工作中。面对危险、压力和挑战,没有一个人退缩,没有一个人讲条件,大家个个听指挥,敢担当,肯付出,很多90后、00后的年轻人,他们的表现让人赞叹。
5.我将无我:一切为了献县的安全和健康
在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的时刻,回首望,才能更清晰地看清,中医院当初建设发热门诊以及隔离留观站的价值和意义。
献县没有传染病医院,如果没有留观站和发热门诊,一旦确诊或疑似新冠患者入院,医院必将采取隔离措施,那将意味着,医院不能收治其他病人。其后果,不仅影响医院良性运行,还将无法守护献县人民的健康。
高爱民担任献县中医院院长21年了。对这里,他怀着深深的感情。曾经,中医院门可罗雀,他接手时,医院濒临倒闭……经过21年的奋斗,这里成为献县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教学于一体的区域性医疗中心,荣获全国管理创新模范医院、河北省示范中医院等多项国家级、省级荣誉,他本人也先后荣获河北省劳动模范、河北省十佳院长、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等荣誉称号。
年近六十,再这样干几年,光荣退休,无悔无憾。他万万没想到,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这一切……腊月廿六,他刚刚为岳父办完丧事,家人尤其妻子还处在亲人亡故的悲痛中。
疫情形势越来越严峻,他如将军般指挥若定。那段时间,高爱民提出,正常医疗服务和疫情防控“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中医院100多名医护人员投身抗疫一线、疫情防控有序、规范进行的同时,除口腔科、肺功能检查等上级明确要求暂停的项目外,其他科室的诊疗正常进行,只是,在医院的预检细节上,要求得更精细了。
工作千头万绪,高爱民每天奋战二十多个小时,甚至通宵达旦。只有在夜深人静时,才想起悲痛的妻子。他所能做的,只是在微信上发几句宽慰的话语,抚慰她的心。
鲜为人知的是,高爱民曾做过右胸部膈肌纤维瘤切除手术,自身免疫力低、易感染。知情者劝他尽量不要去一线。一旦投入工作,他就全然不顾了。期间,他的病情曾出现警讯,CT检查显示炎症,他藏起报告单,叮嘱检查医生不要告诉任何人,一直奋战在抗疫最前线。
防疫工作不仅危险,而且不允许有一丝半毫的差错。面对不断加码的繁重任务,高爱民和他的团队一次次选择了责任,选择了担当。在献县抗疫工作中,中医院付出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
面对别人的质疑,高爱民扪心自问:自己到了这个年龄,这么做为了啥?
为了患者,为了百姓,为了献县,为了国家,为了一名白衣战士、一位医院院长、一个共产党员肩负的沉甸甸的责任……唯独不是为了自己!
习近平同志有言: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我将无我,是一个共产党员不负重担、牢记使命、服务人民的初心;是一个医务工作者心系苍生、临危不惧、救死扶伤挽沉疴的仁心;是一名领导干部不计个人得失、不计团体利益、着眼大局、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忠心。
2020年3月21日,献县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密接隔离者全部清零,防疫工作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
美好的季节如约而至,献县人民的生产生活逐渐恢复正常。疫情过后,高爱民仍未卸去征尘,疫情防控不获全胜决不轻言成功!
他和他的团队,依然在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