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仰望天空,一片湛蓝;迎风轻嗅,缕缕花香……当我们呼吸着新鲜空气,感叹着自然美好的同时,有一群人正在为守护家园环境默默奉献着。世界环境日即将到来之际,记者走近这些平凡的人,愿他们的坚守与执着,引领更多人行动起来,共同建造和守护我们的美丽家园。
美丽家园,我们一起守护
林中有景 林下生财
本报记者 祁洁
如今,肃宁县新屿林农科技园负责人王争强的林子人气越来越高。
从“五一”假期起,林下种植的15亩虞美人花次第开放。红的像火,白的似雪,粉的如霞……漫步花间小道,好不惬意,一拨接一拨的游客特意来到这儿寻美。
赏完花海,带着孩子去喂大鹅、捉泥鳅,玩累了坐在树下乘乘凉,有景、有体验,这地不赖吧!
王争强里里外外张罗着,额头上冒着汗,心里却乐开了花。
5年前,政府提出高速公路两侧造林绿化的号召,他一时头热从商场转入造林阵营,生活从此掀开新篇。
手粗糙了,脸黝黑了,但“汗水能历练人”,他越来越信奉这理儿了。
树没成活,重新再种;光绿叶品种太单一,再穿插些彩叶树种和果树;林下闲着也是闲着,怎样充分利用起来……一次次跌倒又爬起起来……一次次跌倒又爬起来,他的思路越来越开阔。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不少绿化工地延迟动工,影响了苗木正常出圃。加强管理、收集市场信息,免费给同行提供彩叶接穗,作为县苗木协会的带头人,他必须想尽办法弥补大伙儿的损失。
如何在增绿的前提下,让林下生财?他必须蹚出一条新路。
这不,他和朋友交流,萌发了新灵感:朋友有干餐饮的,有搞艺术摄影的,大家联合把娱乐场所从室内迁到林子里,是不是更有亮点?
想法一拍即合。他给林子取了新潮的名字——“空间”乡村社区。目前,他正忙着平整林下空地铺草坪、搭帐篷。春季赏花、夏秋摘果、冬季滑雪,还可来这拍写真、搞研学、举办草坪婚礼,林中有景、林下生财,王争强把林地打造得越来越出彩。
坚守一线 保卫蓝天
本报记者 祁洁 本报通讯员 于雪金
湛蓝的天空中,白云时而汇聚、时而分散,如朵朵棉花糖,好漂亮!28日上午,市生态环境保护局综合执法支队许保良在任丘市对企业进行环保检查的间隙,一抬头心头一喜,随手拍了几张照片发到朋友圈:“晒个照片得说几句感受,说点啥呢?”说了半天,还是给人留下了悬念。
不是许保良不想说,是他想说的太多了,不知从何说起。
“谈天色变”,干了10多年的环保工作,许保良的职业病不轻。每天一睁眼,先瞅眼天气预警。睡觉前,还要再看眼第二天的预报。污染情况一加重,他便坐不住、睡不着了。
每天根据环保要求,对企业“问诊把脉”。除了按照上级部署对全市大气环境进行专项执法外,他多数时间坚守一线。
到了企业,先检查环评手续是否齐全,再深入车间核实生产工艺、排污节点、减排措施等各个方面是否达标。一个企业下来,也得一二个小时,一天辗转三四个县,一天天顾不上吃饭是常事,休息时间更是少得可怜。
2019年底,许保良下县检查返回的路上发生交通事故,致使右腿内侧韧带撕裂,出了院不得不在家休养。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全局干部职工放弃春节假期,坚守在疫情一线。每天看到工作群里24小时更新工作动态,他心里直着急。
忍着疼痛一点点康复练习,锻炼了两个月,他就能脱离双拐走路了。“大家都坚持在一线,我不能落下。”“虽然走不快,但我能慢点儿走”……他再三向领导申请上一线。领导难以回绝,他终于如了愿。
医疗废弃物处置、道路扬尘治理、秸秆焚烧……从上班到现在,他没歇过一天班。常有人问他腿恢复得怎么样了,许保良都憨笑着说:“亏着多活动了,不然哪好得这么快。”
先挑毛病,再罚款,一些企业对环保检查存有误解。如何转变企业观念,提高环保意识?许保良时常在琢磨。
“环境是大家共享的,谁也逃脱不了。”“即使你偷排没被发现,存在的隐患可能带来更大的损失。”“环保方面有什么难处,随时和我们沟通。”他一直觉得,存在违法行为,依法处罚是必须,但更重要的是把各种道理讲到对方心里。“心中有了警戒线,意识自然而然就提高了。”看到越来越多企业从被动监管转向主动治理,他甭提多高兴了。
早晨8时,许保良和同事又出发了,今天的行程是盐山、南皮和献县3个县。明媚阳光、蓝天白云,今天的空气质量为良,许保良的心情也不错。
守好闸 保安澜
本报记者 祁洁
汛期已至,青县周官屯穿运枢纽负责人傅裕开始了24小时值守在闸所。
清早6时,一出门,清新的空气瞬间让人提起了精神,骑上电动车,他开始沿堤巡查。
“每天守着潺潺清水,多享受!”朋友常常心生羡慕。他的工作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惬意。
混凝土渡槽有没有出现裂缝,大堤有没有塌陷处,护坡有没有雨淋沟……除了观察岸上的情况,河面有没有漂浮物,河水颜色有无异常,岸上岸下都要察看清楚。白天巡视完了,晚上再转一圈,发现问题及时维修养护,当天情况还要进行详细记录。
作为南运河上最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周官屯闸所之所以叫作穿运枢纽,因为滹沱河与滏阳河汇聚而成的子牙新河自西向东流入渤海,必须穿过自南向北的南运河。由于南运河河床高,阻挡子牙新河东流,上世纪60年代,设计施工人员经过反复研究,在子牙新河上修建了穿运渡槽,来保障两大水系交臂而过、互不干扰。
除了日常巡护,子牙新河作为上游山区的主要行洪河道,北大堤高达12米多,被视为守护津京的“北大门”,每年汛期,闸所工作人员吃住在这里,随时进入抢险状态。
2016年7月,太行山区发生特大暴雨,上游岗南水库和黄壁庄水库开始集中泄洪,眼看子牙新河水位上涨,傅裕心急如焚。
这座矗立50多年的枢纽已属超期“服役”,即使洪水没有没过北大堤,渡槽一旦因为结构不稳被冲垮,大块的混凝土会集中冲向下游的京沪铁路,后果将不堪设想。
每天结合实时水情和上游雨情进行研判,在保证工程安全运行的同时,他们必须尽最大努力把行洪滩地内的农作物损失降到最低。幸运的是,10天后,随着上游泄洪压力的减小,他们顺利度过了这次洪峰。
洪水过后,他又带人开始水毁修复工作,大家整整42天没有回家。“为保障两岸及下游地区的安全,苦累不足一提。”他始终把别人的安危放在首位。
“作为一名水利人,光有学历、技术,没有体力也不行。”傅裕深有感触。
由于南运河从子牙新河上方穿过,冬季渡槽中河水结冰产生涨力,会对混凝土主槽产生巨大破坏。为保障工程安全,他和同事们拿着铁镐、铁锨沿着渡槽凿出一条1米宽200多米长的冰道。为防止凿开的河道再结冰,他们一早一晚还要用笊篱把碎冰捞上来。累了,大伙聊些开心的话题,说笑中疲劳一扫而光。苦中作乐,愈挫愈勇。与穿运枢纽相守10多年,他深切体会到了水利人的责任与担当。
傅裕时常会梦到一个场景:水面漂着水藻,散发恶臭令人作呕;大堤上堆满了垃圾……梦中正在巡堤的他突然急醒坐了起来。推开门,阳光下,水波潋滟、绿树成荫,几个志愿者正在堤上捡垃圾……“还好是梦。”说着,他笑了。
好空气 共呼吸
本报记者 宁美红 本报通讯员 康军民
5年坚持与露天烧烤“叫板”
沧州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直属二大队大队长张福岭,利索地用冷水冲洗完烫伤处,向另一个摊点走去。见同队队员面露难色,他笑着说:“你挡了人家的财路,人家能没意见嘛!但露天烧烤污染空气,咱得把这个道理讲到人心。”
5年来,张福岭和露天烧烤叫上了板。
为了取缔露天烧烤,张福岭每天下午6时和同事准时集合,一边播放宣传录音,一边逐街巡查。有的摊主被劝得心服口服转为入店经营。可有的摊主口头应了,摊点照摆。这不,摊点经营到凌晨,他们就跟进到凌晨,还帮着摊主收拾东西。一个月、两个月,靠着不懈地努力,张福岭率队硬是将运河区露天烧烤全部取缔,所有露天的烧烤摊入店经营,并全部加装使用油烟净化设施。
2个月搬迁30个砂石料场
“难,太难了。”说起搬迁砂石料场,张福岭脱口便是这几个字。
搬迁除了影响砂石料场的生意,还有高额的搬迁费用,谁都不愿“轻举妄动”。可露天堆放的砂石料,有点儿风,就向人们的口鼻发起攻击。
搬迁势在必行!
“搬的同时,必须尽最大努力减少损失。”多年的城管工作经验,让张福岭自然而然地先站在对方角度考虑。为了发挥示范效应,张福岭带着队员们先进驻到市区最大的沙石料场。
主动找寻最佳搬迁位置,主动联系运输车辆,维护现场、疏通道路,张福岭和队员们在砂石料场呆了整整4天,这座面积达6000多平方米的砂石料场顺利搬迁。
张福岭继续一处处去磨,一处处去谈。60多个日日夜夜,30处砂石料场全部外迁。
每天都是新的开始
干城管工作时间长了,道路污染扬尘治理、油烟净化设施安装使用、施工现场扬尘治理……张福岭黑白琢磨的都是工作。
翻开张福岭的工作日志,辖区有多少个露天施工工地?每天有多少处挖掘现场?哪些施工现场管理规范?哪些施工现场需要加大督导检查频次?他都一清二楚。张福岭还重点向市区施工现场开刀,使得现场制度化管理和应急机制的落实情况都有明显提升。
2019年,张福岭被评为“美丽河北·最美蓝天卫士”。谈及这一荣誉,张福岭只笑笑说:“都是分内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