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谣言,“割韭菜”不如“挖根系”
郝冬梅
刮风下雨会加速新冠病毒传播、炎夏高温能终结病毒、老年人献血可以降血脂、中国是唯一一个食盐强制加碘的大国……
最近,你听到的这些讨论热烈的话题,都是“伪命题”。
5月“科学”流言榜于近日出炉,排行榜上所列举的健康流言,“忽悠”了一大群人。
这些谣言里,最值得关注的无疑是“刮风下雨加速新冠病毒传播”了。这个谣言之所以广受关注,是因为其借助“疫情”话题,成功收割了“利益的韭菜”。
“刮风下雨加速新冠病毒传播”的流言说的有鼻子有眼:刮风会把病毒吹得到处都是,下雨会让病毒更快繁殖,加速新冠病毒的传播。
对于这个谣言,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无稽之谈。
狂风不但不会加速新冠病毒的传播,还会使病毒传播减慢。
大风的确会将病毒吹得到处都是,但不会把病毒吹到同一个地方,只会将高浓度的病毒吹散。
此外,下雨也不会增加新冠病毒的传播风险。在潮湿的环境中,细菌可能会加快繁殖,但病毒和细菌不同,它只能寄生在宿主体内繁殖,所以潮湿不会增加病毒数量。
专家的辟谣,让我们看到了“刮风下雨加速新冠传播”谣言的危害。钟南山院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一再表示,刮风的时候,狂风中的病毒很快就被稀释了,在空气里达不到一定浓度,病毒自然不会传播。
为何对早就击破的谣言,还是有人“半信半疑”?实际上,我们生活中的一些陋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比如,“随手转发”的习惯,比如“哗众取宠”的心态,比如“害死猫”的好奇心,看到稀奇古怪的链接和标题,总想“点开看看”……如此一来,谣言的制造者在公众的“半信半疑”中,甚至在“毫不相信”中,收割了“利益的韭菜”“流量的韭菜”。
对于公众而言,最应该做的,就是摒弃生活陋习,不当谣言的小跟班。
管理部门也需要反思:为何“辟谣”总要在谣言屁股后面气喘吁吁?
笔者发现,“刮风下雨加速新冠传播”的谣言多是出自媒体公众号,通过朋友圈进行传播。
现在,网络实行实名制管理,在所有“虚拟的账号”背后都能找到“一个真实的人”。
治理“刮风下雨加速新冠传播”式的谣言,不能只靠专家去“识破”,还需拿出法律武器来治理,要让谣言制造者付出惨痛的代价。
如果像“割韭菜”一样治理谣言,割了一茬又会长出新的一茬,谣言的韭菜会越长越旺。
治理谣言要“挖根系”,找到谣言的制造者、发布者以及“中间商”,实施“一次性”严厉打击。
当制造谣言需要承担后果时,谣言就不会兴风作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