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肃宁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电商产业发展,将其作为实施“互联网+”行动的重要载体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抓手,全面推进电商产业发展,电商注册商户超万家,年销售额30多亿元,带动5万多人就业,去年15个村被评为“中国淘宝村”,4个乡镇被评为“中国淘宝镇”,第八届中国淘宝村高峰论坛将于今年9月在肃宁举办
肃宁电商 星光熠熠
本报记者 吴梦 本报通讯员 张禹 靳铁楼 哈颖 马莲莲 宋晓旭
返乡创业为民乐销售奏响新乐章
民族乐器产业是肃宁的特色产业之一,依托产业优势,师素镇西宋庄村的宋从伟将民族乐器销售推向线上,奏响了民乐销售的新乐章。
今年38岁的宋从伟,毕业于河北农业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销售行业。说起自己与电商的结缘,他说是一次机缘巧合。
“打工的时候,我同事知道我对计算机比较专业,就让我帮忙从事网店拍照以及运营的工作,前期工作运营了一个月,把结果拿给他的时候,他突然觉得不想做了,和家人商量后,我就接手了这家网店。”谈起自己的创业经历,宋从伟的思绪回到了10年前。
乐器摄影、网店装修是宋从伟与电商的第一次亲密接触。2008年,他开始了乐器线上销售的初次尝试,那一年,对宋从伟来说是最困难的一年。
“最大的困难就是学习,因为在那个时候,没有专业的网站学习,更多的时候是和朋友交流。同时资金困难,当时做淘宝,被人们认为是特别虚拟的东西,大家觉得这个东西不实际,得不到资金支持。创业前期,都是用我媳妇2000元的工资支撑。”宋从伟说。
起步的艰难,没有成为宋从伟放弃创业的理由,反倒让他更加坚信自己一定能做出一番业绩。就这样,通过摸索,慢慢积累经验。2012年,宋从伟注册了自己的公司,并有了第一家销售乐器的天猫店铺。
新事业走向正轨后,宋从伟又开始寻求突破。在团队建设中,他打破员工制,推行合伙人制,大大提高了员工的积极性。“我们把全年的目标分解下去,每个人的执行力变得特别强,销售额从2011年的200万元,到2013年时达到了500万元。
电商的魅力就在于“速度”与“广度”,通过线上销售,不仅能实现销量的快速增长,它还能将产品快速地销往全国乃至全世界,改变了以往的销售方式。
宋从伟表示,电商对于生产企业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为前期生产企业更多的是通过传统渠道,如展会等,造成销售模式比较单一。电商通过网络实现全国覆盖,让电商企业在全国各地扎根,大家一块抱团跑市场,和生产企业之间就形成了一个比较紧密的生产和销售体系。
现在,宋从伟经营着4个淘宝店铺,与40家民族乐器生产企业合作,销售的商品有扬琴、琵琶、古筝及乐器配件等200余种。他个人也成功地当选为肃宁县电商协会会长。
一根渔竿钓出的电商创业路
渔具是肃宁的传统特色产业,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在网上销售渔具的人越来越多,河北乡韩二村的李长勇就是其中一位,他退伍回到家乡后,凭着一股干劲,在电商领域闯出了一片天地。
在自家一间近30平方米的屋子里,淘宝客服的叮咚声接连不断,这就是李长勇运营电商的场所。
今年42岁的李长勇,2000年退伍后回到家乡,一直在打零工。那时,村里生产渔竿的工厂都是靠展会或到处推销去寻找客户,电商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陌生的事物。一次偶然的机会,李长勇通过朋友接触到了网店,他觉得这是个创业的好机会。
李长勇想开网店卖渔竿,和家人商量,却没有得到支持,家人们都觉得守着电脑就能挣钱,这是不可能的事。
虽然家人不理解,但是李长勇还是决定试一试,秉持着“做就要做到最好”的信念,他开始对电商进行初步摸索。他了解到做淘宝首要任务就是要学会处理图片,就开始边自学图片处理,边思考边尝试,并创新使用视频和动图全方位展示渔竿。
买家通过图片只可以看到渔竿的外观,但有什么性能、结实不结实都不能通过图片展现出来,李长勇想了好办法,“我通过视频中直接垂钓,大家能看到这个鱼竿很结实、耐用,这样的话,直接能刺激到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一次次的尝试换来了回报,2010年,李长勇的淘宝店铺成功上线,他把自己精心设计的图片、视频上传到店铺,上传后的第七天就迎来一个订单,“成交以后,那种感觉,比我现在卖一千单的感觉还要兴奋,因为这是对自己的一个莫大肯定,有第一单肯定会有第二单、第三单……”第一个订单的到来让李长勇非常激动。
网店做起来了,但李长勇又遇到了产品质量不好把控等问题。于是2013年,李长勇关了店铺,自己建厂,从淘宝店主变成了淘宝店供货商。李长勇认为,做好自己的品牌,才能赢得大众的口碑。
2017年,李长勇又重开了淘宝店,与上次不同的是,这次他卖的是自己的产品,质量、售后都有保证。“不管是做线上销售还是线下批发,如果说产品质量不过关,就不能长久地做下去。”李长勇坚持品质第一。
如今,李长勇的渔竿单品在淘宝上销量一路领先,去年,他还被推选为肃宁县渔竿渔具协会会长。
作为协会会长,李长勇说,他有责任和义务让肃宁的渔竿产业发扬光大,越来越好。“从我做起,把大家团结在一起,创造更好的营销环境,让肃宁的渔竿渔具行业越来越好。”
服务电商『蓝海』淘金
近年来,不少在外打拼的“90后”青年选择回乡自主创业,他们在拼搏的过程中不仅服务了家乡,也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和梦想。窝北镇紫洋口村的孙影培就是这样一位回乡创业的90后,她勇于尝试,创建了属于自己的电商服务工作室,开辟了梦想中的新天地。
今年29岁的孙影培毕业于新华技术学校计算机专业,毕业后曾在北京工作。大城市的生活并没有憧憬中的完美,反倒是肃宁日新月异的变化让她有了回乡的打算。2012年,她回到肃宁,在一家乐器公司找了一份平面设计的工作。
工作期间,她不仅积累了一定的设计经验,还发现了电商产业衍生出来的新市场。
2016年,孙影培离职创业,开设了自己的第一家工作室,主要负责视频剪辑、图片处理、产品拍摄、网店装修等电商服务工作。
“前几年,肃宁刚兴起淘宝店铺时,好多淘宝小店没有自己固定的美工,也没有摄影师,就找我们帮忙。”创业初期,孙影培通过淘宝商盟的Q Q群和朋友介绍开拓客户。
创业路上难免会有荆棘,在孙影培的创业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难题。“最难的就是找不到合适的美工技师,并且我们的摄影师都挺辛苦的,有时候加班到晚上10点左右,因为客户找我们,肯定是信任我们,他们的产品也有周期,什么时候推广,什么时候上产品,比如现在,我们拍T恤,这段时间是最忙的。”
从刚一开始的四处摸索到现在的经营有方,虽然创业这条路很辛苦,可就算再苦再累都难不倒一颗有梦想的心。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干劲,孙影培把困难转化为动力,用汗水和恒心赢得了更多客户信赖。
现在越来越多的实体销售走向线上,孙影培的电商服务生意也做得越来越红火,涉及电料、服装、渔具、乐器、食品等众多行业。“有一部分想开网店的人,前期很多地方都不懂,我们能帮助他们的就尽量帮助。今年疫情期间也增加了很多新客户,特别是电器电料产业方面,店主年龄偏大,新事物接受慢,我们耐心地把相关知识都教给他们。”孙影培说。
随着电商产业的快速发展,孙影培也不断开拓创新,在增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跟进电商流行趋势,尝试新的运营模式。“之前是拍照比较流行,最近流行直播培训,我们这边也录视频,所以还要不断地去根据电商的发展去学习。”90后的孙影培凭借自己的努力在电商服务的蓝海里开辟了属于自己的新天地,去年她还被授予“市级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青春在电商领域绽放
肃宁的电商产业在时代的大潮中迅猛发展,一批又一批创业青年以电商为契机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路,肃宁镇西大街村的冯永康就是其中一员,在创业路上一步步成长。
今年34岁的冯永康,毕业于河南科技大学,在校期间就对电子商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08年毕业后,他注册了公司,在淘宝上开了第一个店铺,销售电力器材。
“肃宁的电器电料产业发展得比较完善,线上销售相关产品也比较容易。”冯永康说。
创业本就是一条先苦后甜的路,只有跨越了荆棘,翻越一座座高山,才能体会成功的喜悦,冯永康的创业也是如此。创业初期,他一人负责整个网店运营,研究数据、订货、拍照、接单发货都由他一人完成。在这个过程中,他一直坚持,从来没想过放弃。
经过不懈的努力,冯永康销售的商品在同类电商销售中名列前茅,产品不管是质量,还是售后服务都做到了行业前列,得到了很多客户的青睐。
“作为一个电商来说,售后是非常复杂、繁琐的问题,我们必须严格把控,因为从售后可以反映产品的质量,必须把产品的品质搞上去,才能扩大客户群。”冯永康坚持产品质量第一,以提高店铺销量。
2018年,冯永康迎来了事业的一个转折,他开始创建自己的研发团队,推进产品多元化,拓展销售业务。虽然这个转折的到来用了10年,却是冯永康一步一步扎扎实实走过来的。
目前冯永康经营的店铺,已由最开始的单枪匹马发展70多人的团队,年销售额达2000余万元。
步入正轨之后,冯永康又萌生了带领村民和青年大学生电商创业的想法。
2018年以来,他经常从各地邀请专业的老师来给大家讲课,自己也亲自进行开店、运营指导。
“现在我已经带领我们村10多人走上了电商之路,大家逐渐扩大经营,其中有两人已经做到同行前列。”冯永康非常自豪。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虽然冯永康的电商事业已经小有成就,但他仍坚持不断学习,提升自我,同时也时常做公益培训,希望带领更多的乡亲通过电子商务推广走上致富道路,为全县电商产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直播营销让果蔬搭上『云快车』
“老铁们看咱们的西瓜,再有10来天就开始上市了,这是纸皮小西瓜,甜度特别高,特别好吃。”让手机成为新农具,让直播成为新农活,“触网”是时尚,更是趋势,现在肃宁很多农民正在用手机、用网络改变传统农业销售模式。付佐乡西甘河村的种植户任飞就搭上了“云快车”,在网上卖起了自家生产的小西瓜。
最近这段时间,任飞忙得不亦乐乎,除了棚事种植管理,每天还要拍摄小视频,在社交平台进行推送,让网友们隔着屏幕就能感受到特色果蔬的魅力。
任飞的采摘园里种植了西瓜、甜瓜、葡萄、草莓、水果西红柿等,这里的果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原生态、口感好、品相佳。一串串的葡萄,虽然现在已经成型,但还要在藤上挂大约8个月的时间,等到春节的时候才能上市,甜度可想而知。任飞说,这里的每一种果蔬都是他精心挑选的优良品种,通过在网上查资料,了解哪种果蔬适合种植,适合采摘,就引进过来。
除了在网上找品种、学技术,他还把各种果蔬的生长过程和棚事管理拍成小视频推送到网上,得到了不少关注。粉丝们变身“云监工”,等待着这里的果蔬陆续成熟,过来采摘。
“因为直播平台的受众广泛,视频发上去以后,感兴趣的朋友就有可能过来采摘,很多顾客就是通过看我发的视频才过来的。”把镜头转向田间地头,从最初的不好意思张口,到现在的侃侃而谈,“触网”让任飞的种植和销售走上了特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