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肤品可食用”是营销套路
东原
“厨房食用级”“对身体有益的食物,对肌肤同样有益”“你可以把我们的‘万用油’加进你的早餐里”“100%纯天然无合成的润肤霜”……
关于护肤,总有层出不穷的新概念冒出来,如今“可食用”俨然成了最热门的概念。
有关商家宣称,与其他化妆品相比,“可食用”级护肤品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其成分甚至达到“可食用”级别。
食品标准应用到护肤品里,真的适用吗?对这一问题的回答,需要分两步走。
首先,“食用级”护肤品,真的能够食用吗?
化妆品标准与食品标准分属不同的行业标准,二者使用部位不同、吸收的成分不同,所用原料及产品指标要求、禁限用要求、所执行的规范、检验标准均不一样。正如专业人士所指出的,从现有的标准及规范来说,化妆品是不可以食用的,亦不存在“可食用”级化妆品这个概念。
其次,即便能够食用,就一定是好的吗?
专家指出,这些号称“可食用”的化妆品,或许有些成分是可以食用的,但并不是所有成分都能够食用;而且能够食用的,也未必适用于护肤。人吃五谷杂粮,但五谷杂粮不可用于护肤。
一些食物中的个别成分的确可以起到护肤的作用,但这些成分并不能通过直接涂抹来吸收。食物里的成分多是大分子,很难实现透皮吸收,如果盲目添加可食用成分,可能会起反作用。
如果不能食用,却标注“食用级”护肤品,这就涉嫌虚假营销。
真相并不像看上去那么简单,有可能被人刻意肢解、扭曲和掩盖,于是就出现了“片面真相”。某些商家炒作所谓的“食用级”护肤品,就是“片面真相”。
所谓“片面真相”,就是就某个细节而言,它可能是真的,但片面不代表全面,局部不代表整体。
“片面真相”现在已成为商家惯用伎俩。比如一台电脑,有些厂家吹嘘其内存如何强大,但内存只是电脑的一个指标,一台电脑的性能构成是很复杂的,内存强大并不意味着功能强大。
同样,即便有些护肤品的个别成分能够食用,并不代表这款护肤品就好。商家之所以给商品打上“可食用”的标签,是摸准了消费者追求“纯天然”的心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享受科技进步的同时也对吃穿用的商品变得警惕,尤其是对以添加剂为代表的各种化学物质,感到忧虑甚至害怕。商家利用了消费者这种心理,“投其所好”地加以宣传。其实,添加剂并不必然有害,而未经过认证的“天然”或“有机”产品,反倒可能存在隐患。
公众的科学素养有待提高,但商家不能因此钻空子,提供“片面真相”,进行概念营销。“食用级”护肤品是一种套路营销,其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说明,给监管带来了挑战。
这就需要监管部门加大监测力度、加大宣传力度,从专业角度对消费者进行及时提醒。公众也要提高科学素养,不被概念营销所迷惑。
商家应以诚信为本,少些套路营销,多些真诚。套路玩多了,当心把自己绕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