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普通话,也要讲方言
王琦
6月2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2019年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状况和中国语言生活状况。
专家指出,推广普通话和使用传承方言并不矛盾。方言承载着地方文化,是我国语言多样性的一个具体体现,方言有其自身发展规律和使用价值。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然而,对于很多人来说,回到家乡时恐怕已经不会讲也听不懂乡音了。
南京财经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只有46.15%的受访者认为自己非常精通方言,说得不够熟练的占37.61%,只能听懂的占16.24%。
我国汉语存在七大方言区,每个方言区分成若干个次方言区,其下又细分为若干小片和方言点。正所谓“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调”。各式各样的方言,组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不过,近年来城市化步伐加快,人口流动加剧,普通话得以迅速普及。加之一些人觉得方言“土”,不时髦,有意识地回避使用和传授方言。对于现在的00后、10后来说,从小跟父母学普通话,到了学校老师也讲普通话,很多人既听不懂方言,也不会说方言。
方言或许不会彻底消失,但作为交流的语言工具,如果方言的使用范围逐渐窄化,变成少数人掌握的语言,就会逐渐被边缘化,失去生机和活力。
更重要的是,方言的式微还会影响地方文化的传承。我国各地的戏曲有上百种,每种地方戏都是以方言为基础的,如果越来越多的人不会讲方言、听不懂方言,地方戏曲就会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壤,珍贵的文化遗产也就无人继承。
事实上,推广普通话和使用传承方言不仅并行不悖,而且可以相互促进。
普通话是全国通用的交际工具,方言是局部地区人们使用的语言,二者承担的社会功能不同,在不同的维度发挥各自作用。普通话可以吸收方言中的词汇,丰富表达方式;方言可以借鉴普通话的注音方式,方便传承。
因此,应在不影响正常教育教学前提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在中小学开展方言文化传承建设。让孩子们通过学习方言,了解地方文化。孩子们讲得好方言,才能更好地记住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