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达人李忠连
本报记者 宁美红 本报通讯员 杨书广
龙马钢管公司总经理李忠连爱钻研在当地出了名。
李忠连初中毕业,在做钢管生意前,当过木匠,还做过纸箱机械,当时,别人用二十几万元买设备,他自己设计,两万元就能做成。
2002年,孟村钢管行业步入发展快车道。李忠连在杂志上看到一篇《钢管技术GCO成型》的文章,脑子转了转,打定了主意。凭着纸箱机械的第一桶金,李忠连和其他三位合伙人又借了100余万元,成立了龙马钢管公司。
从哪里弄原材料,又怎样组装设备,纸箱机械设备与钢管制造设备并无相通之处,但心灵手巧的李忠连心里并不慌。“看了那篇讲技术的文章后,就觉得可以试试。”李忠连说。
于是,他先是从任丘废旧市场淘换些钢材,然后比对着文章中的技术讲解组装、实验,白天晚上连轴转,那时没有电脑,李忠连就自己手画图纸,研发最吃紧的时候李忠连36个小时没有合过眼,别人都称李忠连疯魔了,可李忠连明白,不疯魔,不成活。
2003年历经一年,龙马钢管正式运营。设备有了,人齐了,一动工,却出了问题。李忠连留下几个工人,其他工人就只能暂时放假,这一个假期长达20天。于是,出现问题—工人放假—解决问题,如此往复,历经四次才算大功告成。如过山车般,一次次的成功、失败,但李忠连却从未放弃,反而越发坚定。“书上的技术不都写得明明白白嘛,已经参透了,就相信会成功。”李忠连说。
手中握技术,徒手做研发,李忠连做的成型机只花了40万元便达到了市面上600万元设备的效能。
作为龙马钢管的创办人之一,也是公司的技术领航者,在研发中攻克的一个又一个难关让李忠连最感兴奋。而说起公司正在建设的第九个生产车间,李忠连也是满脸自豪。“公司2006年搬到了新厂区,占地有120亩,已经建设了8个车间了。”基础设施的完善为龙马钢管再次杨帆提供了施展空间。
2016年,在李忠连的带领下,龙马公司投入2000万元,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干燥成型机。这套设备生产出的钢管厚度从40毫米到100毫米不等,单只重量最高可达30吨。
“客户当时打电话过来说,‘只要能生产出长12米、厚60毫米、直径1.6米的钢管,要多少钱都行。’客户要求这个钢管的重量都20多吨了,我们也没做过,但是我觉得我们能做成。”客户有需求,市场有空白,说做就做。
李忠连出图,技术工人们执行,一步步做,一步步改,这一套设备,20个工人专职专项,仅焊接便用了两年。
每次技术自主创新,对于李忠连来说都是一次挑战,有创业时的背水一战,也有面对机遇时主动出击,李忠连一直以高昂的姿态迎接着。手握技术,心中不慌,长年关注业内信息,从订阅专业杂志到浏览专业网站,活到老,学到老,这或许也是李忠连面对技术升级时从容坚定的原因。
一阵阵隆隆的机器轰鸣声传到耳边,57岁的李忠连又进入车间忙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