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一个身着桔红色环卫服、在路边帮人补胎的身影,被志愿者上传到网络,黄骅市羊三木回族乡辛庄村的陈文华因此走入大家的视野。67岁的他不是修理工,但20年来,无论走到哪儿,都随身携带修理工具,遇到有需要的人就搭把手。
他带着修车工具行走乡间20载
——黄骅老汉陈文华义务修车的故事
本报通讯员 张金芳 本报记者 康学翠
6月22日一早,陈文华骑电三轮到黄骅市区办事,途经青年大街与渤海路交叉口处,见几位志愿者和一位路人围着一辆电动三轮车不知所措,定睛一看,原来是三轮车爆胎了。
没有犹豫,陈文华停下电三轮车,提起随身带的一个红色塑料袋走向前,三两句说明情况,便着手补胎。只见他从塑料袋中取出千斤顶、打气筒、扳手、冷补胶等,开始扒车胎。一位志愿者说:“得把车内胎放在水盆里一点点儿测试破损位置,我去接盆水。”说着,转身跑向附近的阳光政务大厅。陈文华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动作娴熟地扒下车胎,开始修补。十多分钟,车胎补好了。爆胎车主和志愿者齐夸陈文华技术好,其实他们不知道,陈文华补胎已有20年了,不用水也能判断出破损位置。
车主掏出钱表示感谢,陈文华摆摆手说:“我补胎从来不收费。”说完,收起工具骑车走了。
在场的黄骅市志愿服务文明出行交通疏导志愿者,将陈文华修车的照片上传到网络,这位“乡间雷锋”的事迹由此传开。
陈文华带着修理工具行走在乡间,看到有需要修车补胎的,就主动帮忙,从没要过一分钱,至今已有20年。
20年前,陈文华在村里的窑厂上班,负责仓库保管工作,因为会补胎的手艺,厂子里车胎修补工作全由他负责。在窑厂工作的10多年里,陈文华练就了熟练的补胎技术,除了汽车之外,三马车、电三轮、自行车等,他都能做简单地维修和补胎处理。工作之外,热心的陈文华成了乡邻的免费修理工,谁家车胎破了、哪家的农用车出了小故障,都会想到陈文华,陈文华每次都有求必应,热心相帮。
窑厂解散后,陈文华的补胎手艺一直没有放下,依然免费帮乡邻补胎,补胎用的冷补胶都是他自掏腰包买的。
为了随叫随到,帮乡邻救急,陈文华习惯将工具带在身边。接到求助电话,或者路上遇到了,二话不说,放下手里的活,马上帮忙。他的修车摊有时在农户家里,有时在路上,有时在田间地头。
三年前,陈文华成为村里的环卫工,补胎修理工具也上了他的环卫车,村里四辆环卫车的修理维护工作也落到了他的身上。掉链、破胎等小毛病时有发生,陈文华每次都从环卫车上取下工具现场“办公”,无形中增加了工作量,可他乐此不疲。“我们的几辆车坏了都找他,谁家车子破了胎、出了毛病,只要告诉他,他从来都是痛痛快快地答应,骑上三轮车就上门服务,他就是我们村的活雷锋啊!”提起陈文华,一起干环卫工作的老搭档李绍朋满口称赞。
20多年了,买了多少冷补胶,修补了多少车胎,陈文华没有算过,他总说:“能为大家救个急就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