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太亮绝活 巧手剪纸庆元宵
本报记者 康学翠 本报通讯员 耿春成
三个孩童共同托着一个大鼓,鼓上有三个字:闹元宵。清晰的轮廓,精致的剪法,让整幅剪纸看起来活灵活现,透着喜庆。这是青县陈嘴乡时楼村81岁老人李茂芝的剪纸作品。元宵节到了,老人精心剪出了数十张剪纸作品,送给乡邻,共庆佳节。 李茂芝老人住在时楼村村头,走进院中,屋门上贴着写有“年年有余”字样的剪纸,旁边窗户上贴着两个大大的“福”字,这些都是老人的作品。 见到记者,她笑着介绍起和剪纸的缘分。出嫁前,李茂芝曾在一家工厂里做过掇花的活儿,掌握了点技巧。出嫁后,农闲时候,她就开始琢磨剪纸,每逢过节,买来红纸,找些剪纸图案,一点点琢磨。40年间,剪出的作品不计其数,除去自家用,全部送给乡邻。 “每年春节、元宵节,我都剪一些,贴上多喜庆。”李茂芝笑着说。她画得一手漂亮的素描画,闲着就画花草、动物,她说这是剪纸的第一步。创作前,她都是把图案画到纸上,然后交替使用剪刀和刻刀创作。说起剪刀和刻刀的区别,老人拿“闹元宵”这幅剪纸作品举例解释:“看,空隙大的地方,如大鼓的轮廓,用剪刀就可以,空隙小的地方,如孩童衣服上装饰等,就需要用刻刀。”最初剪纸时,李茂芝剪的都是一些简单的图案,用剪刀就可以完成。后来,她对自己提出了要求,要有大轮廓,也要有小细节。所以她买来刻刀,每天陶醉在画、剪、刻中,乐趣无穷。 李茂芝说,剪纸的图案,都是她四处搜集来的,看到漂亮喜庆的图案,就临摹下来,做成剪纸。今年不同,这组庆祝元宵佳节的剪纸作品,是陈嘴乡政府的工作人员给送来的。 原来,听说老人喜欢剪纸,他们特意找来各种式样的图案。李茂芝不会上网,找不到漂亮的图案,每年刻的都差不多,今年这些图案新鲜、特别。记者看到,庆祝元宵节的这组剪纸作品中,有锣鼓、舞狮、灯笼和福喜等字样,李茂芝还将这些图纸稍加修改,空白的地方加一朵花,加一条飘带,突出节日的氛围。她笑着问:“我这算不算创新?” 如今,老人年事已高,但身体硬朗,虽有些花眼,丝毫不影响剪纸。空闲时间,她仍在炕上放一张桌子,趴在桌前,用心剪纸,陶醉其中。 最近,受乡政府邀请,李茂芝正给乡里的几位1949年前的老党员做剪纸。采访当天,她正忙碌着,桌上放着她刚刚画好的素描画,一个大大的中国地图中间立着三个字:中国梦。李茂芝高兴地说,能为这些老党员做剪纸,她觉得很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