锲而不舍雕出新生活

2020-08-11
来源:沧州日报

锲而不舍雕出新生活   

本报记者 康学翠 本报通讯员 王洛宾 张帅  

取一块巴林石,用雕刻机将它雕出印章的大体模型,再用刻刀一点点雕琢细节。这些工序完成后,用水砂纸擦拭打磨,直到打磨出玉的感觉,一个印章就做好了。李中辉每天摆弄着这些石头,重复着这项工作,乐在其中。  

李中辉今年40岁,是黄骅市羊三木回族乡刘皮庄村人,年轻时也有外出闯荡的梦想,但一场病剥夺了他行走的权利。“19岁那年,右腿长了肿瘤,做了截肢手术。”如今说起来轻描淡写,当时,这事对于他可是致命的打击。尤其看着以种地为生的父母,年纪越来越大,而自己什么都做不了,他心疼不已。那段时间,李中辉老是琢磨自己能做点什么。  

2001年,在外跑生意的大伯带回一块石料,这是产自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的巴林石。大伯说,那里有很多人以石雕为生。李中辉拿着刻刀,在石头上随意雕刻起来,还真像那么回事,他自己也爱不释手。“我要去巴林右旗学石雕。”他将想法告知了父母,两位老人担心儿子行动不便,一个人在外受苦,李中辉的一番话最终说服了父母,他说:“学门手艺,不仅是个谋生手段,也能让我找到自己的价值。”  

就这样,2002年和2003年,李中辉两次前往内蒙古巴林右旗学习,最长的一次在那里待了半年。2004年,学有所成的他回到家乡,准备开一个工作室,专心致志做石雕。但天有不测风云。2006年,病魔再一次找上了他,因肺部长东西,他做了开胸手术。不幸中的万幸,病情不算严重。  

重生的李中辉更加珍惜生活。尤其结婚、生子后,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拾起石雕手艺,专门腾出一间屋子做工作室,摆上桌子,准备好雕刻机和20多种不同尺寸的刻刀,开始营业。  

理想丰满,现实骨感。原本石雕受众就少,加之工作室在村里,根本无人知晓,但李中辉不气馁,依靠朋友、借助网络找订单。他坚信,只要有了第一单生意,路子就会越走越宽。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李中辉终于开张了。而且,他的雕刻手艺由此传开,一张张订单纷至沓来。  

“现在找我做印章的人挺多的,几乎每天都不闲着。”李中辉说着,指了指放在角落的矿石,那是他刚刚进来的原料。每次,他都是自己坐火车去内蒙古或者福建等地进货,戴着假肢的他托着几十斤重的石料,穿梭在人海中,辛苦却充实。  

千里背回的石料,他视如珍宝。按照客户需要精雕细琢,比如做印章,客户要的图案不同,有狮子、麒麟、龙凤……刻一个印章,有时光刻刀就要用上10多种甚至20多种。“线条粗细不同,所用的刻刀就不同。还有打磨的水砂纸也有很多型号,要选择不同型号,由粗到细打磨。”说起心爱的石雕,李中辉总是滔滔不绝。  

如今,李中辉的石雕销路打开了,订单也越来越多,每个月有了固定收入。他说的最多的就是感激,乡政府的工作人员帮他找订单,为他的妻子在村里安排了份保洁员的活儿,两个孩子上学减免费用还有补助……“我更得加把劲儿,把日子过好,不然对不住大伙儿。”李中辉说,眼神里充满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