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村百姓的“大家长”
——记运河区人大常委、小朱庄村党支部书记朱金伟
本报记者 袁洪丽
13年前,他放弃公司董事长的职务,放弃城市的优越生活,回到生他养他的家乡,一心扑在村庄建设上。在他心中,村民无小事,村中无小事,他要当好这个“大家长”,为大家做好服务。
13年来,他为村里引进资金修路,带头盖起新民居……村庄越变越美,村民生活越来越幸福。他就是运河区人大常委、南陈屯乡小朱庄村党支部书记朱金伟。
疫情严峻,他把铺盖卷搬到卡口
1月23日(去年腊月二十九),南陈屯乡召开村党支部书记大会,安排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对工作。朱金伟在小朱庄村迅速行动,立即成立了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根据本村实际情况,制订了防控方案。全村划分大网格4个,安排10人负责,成立巡逻队3支,安排人员15人,同时积极发动广大党员、大学生、村民志愿者共53人参与防控工作。通过大喇叭广播、发放告知书、建立一户一档,对全村实行网格化管理,对辖区居民、车辆进行动态管控。对暂未回村人员,了解行动轨迹,随时掌握动态,并作出预判。
在疫情严峻、防疫物资尚且不足时,朱金伟通过多次联系,自掏腰包为全村村民买了2500只医用防护口罩,分发入户。为了不遗漏每一个进出村的人,朱金伟把铺盖卷搬到了防疫卡口,他说,通行口得有人盯着,村干部在这做工作,政策懂得多,解释起来也方便。那段时间,他很少回家,只有在夜深人静时,他才和爱人、孩子通个电话或视频聊聊天。
疫情当前,民生保障更要到位。为方便村民生活,朱金伟将村里的电费、天然气费统一办理,蔬菜、水果等生鲜食品由村里统一采买。对于有药品等特殊购物需求的村民,专车接送回村后,对车辆、出行人员进行全面消毒。防控期间累计代办800余次。
垫资修路,解决村民实际困难
“现在,我们小朱庄变化真是太大了。”今年63岁的村民王桂珍说,他们现在走的是柏油路,喝的是长江水,生活越来越好。
王桂珍说,以前赶上下雨天,出租车都不敢进村,把人放在村边就走。更可笑的是,有摩托车的人一听见打雷,就赶紧把车子推出村子,怕第二天出不了村没法上班。
小朱庄的变化是从2007年开始的。那年,在沧州一建筑公司担任董事长的朱金伟,被村民请回来,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由于没有在村里工作的经验,从小又没有在村里生活过,他一上任就到村口听村民的心声,一一到村民家里走访。通过几天的了解,朱金伟意识到,村民最迫切的愿望就是修路。于是,他跑相关部门筹集资金,可是拨款程序较多,修路款一直拨不下来。朱金伟回到自己的企业,支出修路款,先自己垫资。很快,小朱庄村西通向迎宾大道的路修通了。
在两三年的时间里,小朱庄村又修了三条大路,向南修通往姚庄子,向东通刘舒庄,向北穿过大王庄一直到海河路。通往村外的路修好,又把村子的大街小巷修好。路通了,村民的心也敞亮了。
随后,朱金伟又按照沧州市区的标准,修通了村里的自来水管道,还在村委会安装了矿泉水净化设备,村民们每天都能喝上免费的纯净水。
盖起新民居,解决村里土地不足问题
近几年,随着村里人口增多,宅基地越来越紧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村“两委”决定为村里盖新民居。朱金伟是干建筑起家的,可是村里的新民居建设,他没参与一砖一瓦,就是他的亲戚朋友也不能从中捞一分钱的好处。就这样,两栋6层楼的新民居建成了。
新民居建成后,分配问题必须公平公正。村里平房多的不能分,要紧着房子少人口多、尤其是有孩子要结婚的家庭分。凌晨,朱金伟把村“两委”成员集合起来开会,连夜确定了分配方案。最终,新民居以1000多元的成本价卖给村里最有需要的村民。“我们也能住上楼房了!”分房时,村民们高兴得合不拢嘴。
如今,小朱庄户户通了天然气,家家改了新厕所,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村民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朱金伟说:“小朱庄是我的家,是我的根。前些年做生意挣了点钱,现在就想尽自己的能力,为村里做点事,无愧于党和人民的重托。”由于工作出色,朱金伟每次换届选举都连任,还曾选任市人大代表。他说,要把建设美丽家乡、服务全村百姓,作为践行初心使命的考场和战场,用真功夫、苦功夫、笨功夫,肩负起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