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县兴济的运河故事到底有多丰富?
三个月出土四处明代文物
本报记者 周红红 杨金丽 摄影 魏志广 张财源 陈立新 陈四雄 杨海利
本报独家关注的《一场大雨冲出兴济龙纹碑首》新闻,一经报道,在网上引发了大量关注。大运河、兴济、明史、皇帝与皇后的美丽爱情、民间传说与风云诡谲的朝政与后宫……一下子吸引了人们的目光。新华社、北京日报等媒体也纷纷关注报道,湮灭在历史风尘中的沧县兴济明代崇真宫,就这样在500多年后着实火了一把。
殊不知,这只是近来沧县兴济考古发现的四分之一。从6月3日至今,大运河沧县兴济段先后出土了明代五排棺葬群、运河窑址、明代弘治皇帝修建崇真宫的碑首、张娘娘(本地俗称,指的是明代昭圣皇后)为母族金氏所立的墓碑。3个月时间,方圆不过二三里的地方,先后发现4处明代考古文物,放在全国考古界,也是一件大事。这些文物的出土,给今天的人们讲述了怎样的运河故事?
张氏先茔
6月3日,在沧县原兴济毛鬃厂内,考古人员发现了明代古墓群。得知情况后,记者曾到现场采访。
古墓群位于一处建筑工地上,东边不远是一溜平房。热心的兴济镇居民陈四雄介绍,兴济人最爱说的,是张娘娘的故事,故事里最离不开的地方,是龙窝、娘娘宫和娘娘坟。所谓娘娘坟,里面并没有娘娘——她得和皇上合葬呀——这里其实是娘娘家人的墓地,也就是张财源口中的张氏先茔。
张财源,张娘娘的兄弟张鹤龄的后代,张氏第二十二世传人,按家谱排序,张娘娘和兄弟张鹤龄应位列第七世。
张财源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每到扫墓的日子,他就跟着奶奶到这里来上坟。那时候,张氏先茔的坟冢间夹杂着酸枣树和荆棘,地上倒卧着很多石羊、石马、石人,还有大石碑。
后来,这里要建毛鬃厂,张家把大部分先人的坟墓迁到了别处。但张财源听祖辈们说,由于当时没有机械工具,皇帝给张氏家族祖先修建的五座大坟没有迁移。果然,考古人员挖掘后发现,这里有一处明代五排棺墓葬群。5个棺材整齐排列在一起,一大四小。
“这里埋葬的是张娘娘的爷爷张绶及4位夫人。”张财源说,古墓群反映了明代的风俗生活和殡葬制度。
运河窑址
就在古墓群出土后不久,6月15日,考古人员在其南侧100米左右的地方,发现了一处窑址。据目击者介绍,现场出土了不少陶罐残片。
记者当日采访时,来了不少沧州古文化研究的学者及爱好者。大家推测,这处窑址肯定早于张氏先茔。但具体早多少年?考古人员说,目前还没有定论。
查阅资料可知,张氏始祖是从洪武二十八年迁到兴济居住的。从那时到张娘娘爷爷张绶去世,不过60年左右。作为书香门第、仕宦之家,选择坟茔肯定是有讲究的,不可能选在窑址近旁。那就只有一个解释:大运河几番冲刷后,原来的窑厂被埋入地下。到此定居的张氏先人并不知道窑厂一事,才选在了这里。
还有一个问题也存疑:这处窑址,到底是砖窑还是磁窑?有人说根据窑厂布局看,是砖窑;也有人根据现场出土的残片推断,是磁窑。
沧州师范学院史地系教授于秀萍说,历史上大运河沧州段有不少窑厂,但保存至今的窑址遗迹,还没有发现。兴济能挖掘出运河窑址,无论它是砖窑、磁窑,是明代还是更早的时期,对丰富大运河文化,都非常有价值。
据悉,目前这一窑址遗迹被整体迁至运河区西砖河。
龙纹碑首
7月31日中午时分,兴济突降大雨。大雨后,张财源到运河边办事,走到老邮局旧址,不经意地一瞥,竟然发现大雨冲刷后露出了一块石碑的碑首!他非常熟悉这一带,知道这里就是祖上娘娘宫的遗址,赶紧上前去看。大雨后,碑首上的泥还是湿的,他用手一点点抠去泥土,篆书的“敕谕”二字以及龙形雕刻清晰地呈现出来。张财源一阵激动,他预感到,大雨冲出来的这块碑首,极有可能就是明代弘治皇帝为修建娘娘宫而立的石碑!因为这里正是崇真宫故址。进一步细看,他发现残存的碑身上有个“弘”字。多年对明史及张娘娘文化的研究,让他马上意识到,这块碑与2013年在兴济建国街施工时挖出来的断碑是一块碑!那块碑上,刻着“治十五年二月二十六日”“中宫”“崇真宫”等字样,两块碑合起来,正好可以佐证崇真宫的修建史。岁月变迁,历史上的崇真宫,后来就成了人们口口相传了500多年的娘娘宫。
8月4日下午,沧州市文旅局文物保护研究中心负责人郑志利及沧县文保所工作人员来到兴济,对新出土的龙纹碑首进行鉴定。经过测量、比对,郑志利表示,这两块碑的宽度、厚度、材质、规格、文字字体及字号都一致,经鉴定,龙纹碑首与断碑为同一石碑。据碑文可知,它就是明代弘治皇帝为皇后张氏在兴济老家修建崇真宫时所立。它是运河沿岸又一重要文物,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对大运河文化研究有着一定的意义。
目前,龙纹碑首运至兴济博物馆,碑首与碑身已经合体。想探知这段历史的朋友,可以到博物馆内一睹这块见证着帝王爱情、散发着皇家气韵的石碑,一发千古幽思。
金氏墓碑
9月3日下午,大运河兴济段又有考古新发现:在运河边余庆屯村的河堤下,经过挖掘,另外一座明代弘治年间的石碑露出本来面目。这就是张娘娘为母族金氏所立的墓碑。石碑出土后,立即被装上车,运到兴济博物馆内。
沧州人口口相传的张娘娘,在正史中被称为明代昭圣皇后。这块石碑在兴济县志上是有记载的,这就是明昭圣皇后祭外祖金氏墓碑。金氏祖居兴济余庆屯。2014年7月5日,兴济镇副镇长王勇曾和张财源一起在余庆屯运河东岸目睹了这块石碑的碑座出土时的情景。如今,这块沉睡河堤下的石碑,露出了庐山真面目。
石碑的碑额是四个大字“中宫祭文”。碑身字迹清晰,讲述的是昭圣皇后派遣御用太监秦德致祭外曾祖父母、外祖父母的故事。由碑文可知,张娘娘的母族金氏是名门望族,世代积德行善。入主中宫后,昭圣皇后追念母族先人,因此有了这次致祭活动。这块石碑立于明弘治八年,比崇真宫石碑早7年。
据兴济博物馆馆长顾维新介绍,这块石碑的出土,为进一步研究张娘娘,研究明代弘治年间的政治文化及风土人情,提供了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