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特色产业链壮大村集体经济

2021-03-24
来源:沧州日报

党组织+公司(合作社)+农户
  党建特色产业链壮大村集体经济

侯瑶佳 杨 楠

早春三月,大地还将绿未绿,海兴县小山乡的桃园内却早已一派忙碌景象,秋雪蜜桃的剪枝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桃树的冬季修剪(休眠期修剪)在秋季落叶后至翌春萌芽前都可进行,人勤地不懒,这片园子是我们的村集体经济项目,我们更要好好打理。”望着200亩的桃园,村集体经济的致富带头人王学成笑着说道,“自我们注资500万元成立融新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果树以来,村民的腰包逐渐鼓起来了,百姓的笑容也多起来了……”

近年来,海兴县在调查研究、分析研判、借鉴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强化党建引领、整合资金资源、依托产业优势,因地因村施策,实现了集体经济在爬坡过坎中的“破茧成蝶”。2020年底村集体经济“5万+率”达到79%,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力量支撑。

结合县情镇情村情,县委组织部牵头与县农业农村局、财政局等20个单位协调配合,指导7个乡镇成立工作组,对全县197个行政村的集体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摸排,建立了详实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台账,以实干态度开辟村集体收入途径,形成了“党组织+公司+农户”“党组织+合作社+农户”等党建特色产业链。

为充分整合资源,鼓励盐场、汪子、果园等资源丰富的村庄发展特色农林业和水产养殖业。为优先推进村集体涉农项目经营实施,增加村集体的投资收入,海兴县充分整合资源,对废弃窑厂、坑塘进行连片开发整理,明确权属后向旅游观光产业和生态农业流转;利用城乡建设用地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村庄进行土地整理;通过承包、参股等方式合理开发利用村集体所属的村部、校舍等闲置资产和小微、亏损企业;尝试对公益性项目进行资产转化经营,提升农业经营生产性服务。与此同时,海兴县注重建设产业集群,打造特色产品基地。比如,大力发展的体育器材加工业,产品涉及乒乓球、篮球、羽毛球、健身路径、舞蹈把杆、教学器材等10余个品类,年产值达10亿元以上。现阶段,高湾镇成了远近闻名的体育器材“淘宝村”,吸纳了附近近千名村民从事生产、包装、运输等工作,为乡村振兴建设捐献资金和健身设施的同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思路谋划得好,保障也得跟上脚。为了充分调动村干部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县委组织部不定期开展线上线下培训,先后组织300余名村干部、致富带头人,到衡水、邢台、秦皇岛、唐山、河间等地深入学技术、学经验,疏通集体经济的人才“毛细血管”,助力“自我造血”功能良性发挥。在制度保障上形成了县级统筹部署、乡镇党委书记亲自抓、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委员具体抓的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同时还将村集体经济发展纳入乡镇和村级组织年度目标管理考核范畴,以月督年考形式加压推进村集体经济提速发展。为加强政策保障,县乡财政通过贴息、担保、奖补等形式,重点支持农村资源开发;统筹农业、畜牧、扶贫等资金,重点用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引导金融机构把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纳入评级授信范围,稳妥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村集体资产等抵质押贷款,形成多元化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落实国家有关涉农税费优惠政策,优化对村集体兴办或参股的各类经营性主体的办税服务。

“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回顾‘十三五’是乡村美、农民富;展望‘十四五’更要看振兴、展蓝图。今年,海兴县力争全县村集体经济‘5万+’率达到100%,让百姓口袋更富一点的同时,为乡村振兴战略在县域实施开好局、起好步!”县委组织部副部长龚晓宇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