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味道

2021-06-01
来源:沧州晚报

运河味道

赵文俊

那时正是运河水运兴盛的时代,运河上船来船往,帆樯林立。运河不分昼夜地流淌,经久不息;运河码头更是人烟稠密,喧哗热闹;客栈、酒家临河而建,鳞次栉比。那些走下客船的旅人沿着酒楼吱嘎作响的木楼梯拾级而上,温一壶沧酒,点几个小菜,一边小酌慢饮,一边眺望着窗外烟波浩渺的运河。

运河不仅带来了经济的繁荣,频繁的商贸往来更是催生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东光人早餐桌上的美食——大米饭小炖肉就与运河有关。漕运繁忙的年代,东光码头聚集了许多纤夫和码头搬运工。繁重的体力劳动需要补充体能,肉食就成了这些人的首选。大运河上船来船往,米并不稀缺,香气扑鼻的白米饭和小炖肉搭配在一起,裹腹又好吃,成了当地特色美食。

如今,好客的东光人总会为客人们准备一桌全卤面。全卤面的特点全在于卤和配菜。西红柿、茄子、胡萝卜,各种蔬菜应有尽有,赤橙黄绿青蓝紫,给人带来震撼的视觉效果。那些酱卤或甜或咸、或酸或辣,荤素俱全,给予客人不同的味觉享受。

相传,全卤面的名字来自于晚清。晚清名臣丁宝桢在任山东巡抚期间,曾巡查运河,来到东光境内。当地的官员盛情款待,而丁宝桢只用桌上的炒菜作为酱卤吃了一碗清水煮面,并风趣地称为“全卤”,从此全卤面的名字在东光就传开了。

连镇是东光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它是随着运河漕运的繁荣兴盛而发展起来的,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这里历史遗迹众多,不仅有古码头、谢家坝,还有太平天国战争遗址。

连镇自古就有“商贾云集,日进斗金”的美誉。明清以来,连镇的餐饮业就非常发达。连镇烧饼色泽金黄、外焦里嫩,香酥可口。连镇烧饼铺开到了全国各地,广受食客欢迎。连镇“李家烧鸡”始创于清朝末年,在清代就非常有名气。连镇花生米以酥脆香而闻名,独具特色。

在连镇,人们还能品尝到清真特色的轻烧羊肉、扒牛肉、羊肠汤、温家的烧饼、安家的包子。制作这些食物的厨师技艺娴熟,他们是菲律宾古苏禄国的后裔,传承了很多遥远的古苏禄国食品制作技艺。

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年)七月,菲律宾古苏禄国王到中国来访,几个月后,明成祖朱棣派专员护送他们沿京杭大运河南下回国。

谁料国王驾崩,葬礼完毕后,东王长子随使团回国,王妃葛木宁、次子温哈喇、三子安德鲁和侍从十余人留下守墓。这些留下的苏禄国人自此在这里繁衍生息。

300年后,清代的雍正皇帝批准德州的东王后裔加入中国国籍,以温哈喇、安德鲁名字的第一个字定为“姓”。从此,就有了安姓和温姓两姓回族。

如今的连镇六街、八街等村是安姓和温姓比较集中的村庄。他们是180年前为躲避水患沿运河从德州迁到连镇的。安温两姓古国后裔在连镇过着普通百姓的日子,他们主要从事牛羊肉屠宰,最拿手的是富有民族特色的回民菜。

“命好的生在条河两岸,命差的生在苦海沿边。”运河两岸淤积的土壤土质肥沃,孕育了各种粮食作物。东光杂粮品种齐全,营养丰富。从明清时期,南来北往的客商总是喜欢在东光码头上岸,买些杂粮,带回家乡,馈赠亲朋。于是东光杂粮也成了当地特产之一。

古运河畔那“迎楫唤停舟”的旅人渐渐隐没在历史的长河里,而人间烟火依旧。人们在一日三餐,五谷杂粮里品味着最初源于运河的味道,那是关于运河的记忆,一代又一代,绵延不绝,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