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头市民挖掘整理骡马市经纪文化

2018-09-07
来源:沧州日报

泊头市民挖掘整理骡马市经纪文化

目前已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报记者 寇洪莹

   近日,走进泊头河东北社区,一排古朴的文化墙格外醒目。“爷爷,这讲的是什么啊?”一位老人领着孙女驻足在“河东北骡马市经纪文化”展示牌前,孙女好奇地问。“这是正申报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老人的讲解,消失的社区文化浮出水面,运河码头上一段辉煌的商业文明盛况再现世人面前。
  泊头骡马市经纪这一古老行当,自元代即有,古称“牙行”,千百年来传承不断代,在泊头逐渐形成一个相对固定的职业群体,反映了沧州地区古老漕运文明和平原经济的商业特点与文化。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泊头骡马市场就位于现在的河东北社区,在当时整个华北地区是规模最大的,骡马市占地上百亩,逢五逢十交易,一个交易日,骡马牛大型畜类得有上千头通过经纪这个中间人交易成功,据说当时光专门的经纪就接近一百人。
  发现这段历史文化的是河东北社区书记刘斌。做了11年记者,初来到社区当书记,做入户调查时,刘斌偶然间发现社区骡马经纪的点滴。于是,他找来当时最有名的金牌经纪刘景义,重新联络了当年经纪人群体,成立了泊头骡马市经纪文化研究组织,走访故地,寻找故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挖掘、抢救、整理和保存工作。
  经纪,这一古老的行业,有着非常独特的“门道”,骡马作为当时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当它们不能下地干活时,由农民牵到市场上,经纪人通过专门的手势及术语完成交易。讨价还价时,在动作上,买卖双方手放在袖子里边“拉拉手”,别人是看不到的,在话术上,还有自己专门的暗语。不仅如此,讨价还价还有策略,讲究“推拉搡拽”,就是欲擒故纵,欲买还推,是一种精明的商人思维。一旦商定好价格,双方并不用立马现钱交易,而是以“摔花瓷碗”为凭证,即随便找一个花瓷片,一摔三瓣,买卖双方、经纪人各持一片,交易牲畜当场买方就可以牵走,由经纪作保,下个交易日再带还本金即可。
  2014年底,《泊头骡马市经纪文化》成功获批第五批沧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刘景义作为文化传承人,是在泊头骡马市的黄金时期入行的。1973年,年仅16岁的刘景义,被泊头骡马市经纪泰斗、70岁高龄的代朋精彩故事精彩故事柱看中并收为关门弟子。代朋柱,人称“剜眼”,是当时整个津冀地区行业内的泰斗级人物。其家族自清中期以来世代以此为业,在整个经纪行业中有代表性和影响力。刘景义天资聪颖,又加上刻苦好学,在代老的手口相传中,逐渐在津冀地区骡马市场站稳脚跟,后成为泊头骡马市的金牌经纪。他曾于泊头骡马市场创下日收耕牛百余头的记录,现场估数出价,无一人还价,几十万元的成交额并不现场结现,单凭个人信誉,一度有“刘经纪不来,市场不开”的规矩。1982和1983年,沧州地区举办牛羊收购验斤比赛,刘景义肉眼观测耕牛出肉率只误差三斤,连续两年在比赛中获第一名。1984年,河北省组织全省商业系统百万职工技术比赛,刘景义获牛羊估肉验斤第三名。凭着对业务的钻研与热爱,刘景义后来成长为国营清真屠宰肉类加工厂经理。
  随着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交通工具发达了,骡马经纪的行当日渐消失。为了保留下泊头古运河码头商业文明的一个重要的历史遗存,刘斌联合刘景义等老牌经纪,在河东北寻根寻迹,总结文化特征,溯源传承谱系,先后八次撰稿,挖掘整理出了《河东北骡马市经济文化》,目前,正在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