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沧州子弟入朝参战 近百人参加长津湖战役

2021-10-13
来源:沧州日报

三千沧州子弟入朝参战 近百人参加长津湖战役

b9141e9c-eeb0-4420-8a3b-510a4534b697.jpg

编者按: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今年国庆,电影《长津湖》大热。一时间,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壮士许国、燃命为灯的形象让国人揪心落泪、备受鼓舞。

当单薄的衣衫抵御零下40摄氏度的酷寒时,当捂在胸口的土豆冻成冰疙瘩时,当硝烟战场上,只剩下一个人拼命与敌人同归于尽时,当战士们的身体变成冰雕还在保持战斗姿势时……我们相信,我们的军队是打不死的钢筋铁骨!

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中发生在长津湖地区的一场战役。长津湖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3个军(20军、26军、27军),在极度艰难的条件下,与武器装备世界一流、战功显赫的美军第10军,于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在朝鲜长津湖地区进行了直接较量,创造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全歼美军一个整团的纪录,迫使美军王牌部队经历了有史以来“路程最长的退却”。这次战役,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志愿军在东西两线同时大捷,一举扭转了战场态势,成为朝鲜战争的拐点,为最终到来的停战谈判奠定了胜利基础。

沧州参加抗美援朝的将士有3000多人,其中有近百人参加了长津湖战役或担任与长津湖战役相关联的防御、阻击、后方勤务等任务。这些战士均来自冀鲁边区渤海纵队,主要分布在今盐山、海兴、东光、黄骅等地。

我们有幸采访到几位健在的抗美援朝老兵,和他们一起走回冰雪硝烟的战场……

策划/张徽贞 周红红

撰文/齐斐斐 杨静然

摄影/高天阔 王洪盛

本报通讯员/孙福军 张忠秀

高秉建 李 莹


王金荣 啃冻土豆记忆尤深

10月7日上午11时许,盐山县城盐百生活广场影院迎来一位老人,他就是盐山县抗美援朝志愿军老战士王金荣。看着影片中熟悉的场景,这位经历过长津湖战役的老兵眼角泛红、激动不已。老人两次敬礼,让观众热泪盈眶。

90岁的王金荣是韩集镇王复娥村人。老人的孙子王辉听说影院正在放映《长津湖》时,便和爷爷说了此事。一辈子没进过影院的老人执意让孙子买票,要看这部电影,因为这是他梦里常有的战争场景。

盐百集团总裁田光磊得知情况后,马上让工作人员退了票。当观众得知这位九旬老人是抗美援朝志愿军老战士时,立即报以热烈的掌声,老人也激动地向观众回以敬礼。

“本以为爷爷这么大年纪身体受不了,没想到,3个小时的电影竟然坚持下来了,直到下午两点多电影结束,才走出影院吃了点午餐。”王辉说:“当银幕上出现彭德怀总司令的画面时,爷爷突然为之一振;当看到志愿军战士吃冻土豆时,爷爷感慨地说,天太冷,土豆冻得邦硬,咬都咬不动,他也吃过;当看到很多先烈以端着枪的姿势被冻僵时,爷爷流下了眼泪,禁不住向银幕敬礼致敬。”

王金荣1948年8月参军,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上海虹桥等战役。1950年10月入朝参战,是第9兵团27军政治部通讯连战士,后在第27军工兵营渡河连担任排长,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军期间,荣立过四等功三次、三等功两次、二等功一次。

老人回忆说,在朝鲜战场上,他担任第27军政治部的骑兵通讯员时,负责往师部送信。在送信的途中,经常遇见死去的美国兵。翻山越岭,路途遥远,晚上赶不回来,经常在漆黑的山路旁睡一会儿。

美国飞机,白天黑夜在半山腰飞。“人家技术高啊!也不敢打,一打它,几分钟就来个30架、20架的,把整个山都炸平了。”老人说,在朝鲜,美军就怕下雾,志愿军部队就盼着下雾。雾气弥漫,我军才能躲过敌军的探照灯,搞偷袭。

老人说,与美军的战斗打得相当艰苦,就像电影中所说的,我们不光是和美军较劲,还得和老天爷较劲。在战争中,美军掐断了志愿军的供给运输线。这让本就吃不饱的战士们陷入断粮境地。只剩仅有的土豆,冻得像冰坨,啃不动,一人一天只能吃一个。饥饿的战士们,只得就着积雪吃树皮、草根。

王金荣所在的通讯连有12名战士,在一次战斗中,最后只有他和战友曲洪业幸存了下来,王金荣把自己的绒衣绒裤送给对方,两人也因此结下了深厚的兄弟情。

1958年复员后,王金荣回到老家王复娥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一干就是32年。2018年6月,他和阔别60年的老战友曲洪业,在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贾河村曲洪业的家里重逢。

老人讲述的战争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后来人,抗美援朝的精神也将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


徐凤田 长津湖冰血铸军魂

东光县抗美援朝老兵徐凤田已92岁高龄。天气晴好的下午,他会在街巷走走,看县城日新月异的变化,看公园里休闲娱乐的人群。老人爱笑,说起话来不疾不徐,很难和70多年前的那场战争联系在一起——3年,在人的一生中转瞬即逝,而在朝鲜战场上的3年,却成为他永远挥之不去的记忆。

1929年6月,徐凤田出生在于桥乡孟家坊村,1948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11月入朝作战。

徐凤田说,那一年11月21日,经过十余天的长途奔袭,他所在的第9兵团27军某部悄无声息地抵达预设战场:长津湖地区。

由于敌人的空中封锁,后方志愿军的御寒冬装无法及时运到前线,入朝后,很多战士都被冻伤。徐凤田左手的中指、食指至今无法伸直,那是当年冻伤的痕迹。

11月30日23时,部队4个团的兵力在新兴里发起总攻,徐凤田和战友们先是突破了美军用火炮和坦克围成的心形阵地,与美军展开了激烈争夺,最终炸毁敌人两辆坦克,控制了新兴里最后一个制高点。

“美军的火炮停在那,炮口帽都没有拿掉,12门火炮一门儿都没来得及动。我们打得他们措手不及。”他说。

徐凤田回忆,美军的制空权阻挡了第9兵团的物资运输,有时候土豆和炒面都无法供应,徐凤田和战友们只能吃冻咸鱼。

“咸鱼冻得像石头一样硬,战士们先把它放进怀里暖一下,等外皮稍微软了就啃一口。为了防止敌人轰炸,战士们不敢生火,只能以雪当饮。”那种滋味、那种艰难无法言说,以至战争结束后,徐凤田再也吃不下鱼虾。

在极寒天气下,志愿军战士携带的迫击炮和轻机枪都不能正常使用,能用的武器只有步枪、冲锋枪、刺刀和手榴弹。于是,手榴弹便成了“重武器”。徐凤田说,每到手榴弹快扔光的时候,战士们就把最后一颗手榴弹留给自己,准备和阵地共存亡。在一次激战中,徐凤田的左臂被子弹穿透,右小腿也受了伤,但仍坚守在战场上……

因表现突出,徐凤田荣立三等功两次、四等功3次。1953年,徐凤田随部队回国;1955年,复原回到家乡,任孟家坊村生产队长、民兵连长、村党支部书记。一生埋头苦干,克己奉献,他却很少提及过去的荣誉和一身战伤。

如今,他喜欢走在街上,感受和平年代的岁月静好。看着今天的美好,他便觉得曾经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刘连兴 冰雪潜伏 战友们都被冻伤

“部队晚上急行军,第二天赶到了长津湖。这时候,天开始下雪,风大雪大,部队在长津湖周围隐蔽下来,形成了包围圈……”长津湖的寒冷,深深印在9兵团官兵的脑海中,以至时隔70多年,一提到长津湖,海兴县小山乡前王文村的刘连兴,还会情不自禁地发出“咝咝”声。

91岁的刘连兴18岁便参军入伍,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南京等。1950年入朝作战,他所在的第9兵团20军参加了震惊世界的长津湖战役。

部队出发时,战士们只穿着薄薄的单衣和胶鞋,由于战况紧急,很多士兵来不及换棉衣就奔赴了前线。

彼时,朝鲜已经进入严冬,气温骤降到零下几十摄氏度。刘连兴和战友们头顶着美军的轰炸,潜伏在冰雪里,准备伏击敌人。

“趴了很久很久,敌人都没有出现,后续部队也赶来了,但我们却都动不了了,腿脚都冻坏了。首长说,想活着,就必须翻过这座山,山那面是朝鲜人民。”就这样,战士们艰难地翻越了一座山,到达朝鲜百姓的家里。

刘连兴记得,朝鲜百姓把志愿军战士接到屋里,给他们脱鞋,但是,鞋袜裤子都冻在了一起了,脱不下来。百姓们就把炕烧热,让他们休息、化冻。 那是刘连兴在朝鲜第一次睡热炕,那一夜,战士们都睡得很香。

可第二天醒来后,大家却发现冰都化了,可鞋窠里全是血水,原来大家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冻伤。“很多战友都截肢了,我的腿脚虽然都冻伤了,但没有坏死,没有截肢,是最轻的。”

半年后,刘连兴就和战友一起回国了。“后来听说,我们伏击的地方,就是朝鲜的长津湖。离我们十几公里远,100多名志愿军战士手握钢枪,以战斗姿态俯卧在冰雪之中,一夜狂风暴雪后,这些年轻的生命凝固成了永恒……但是,我们最终胜利了,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用他们惊天动地的壮举,在世界的战争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说着,刘连兴泪光闪烁。


张洪升 十根脚趾全都冻变形


“零下40多摄氏度,脚全冻烂了。我这还是好的,许多战友的都截去了。”当我们问起老人的战争经历时,面前的张洪升老人老泪纵横。

93岁的张洪升是盐山县小营乡曾小营村人。1947年参军,1955年复原归乡。目前老人语言表达已十分困难,但是从断断续续的只言片语中,得知老人是抗美援朝长津湖战役的幸存者。

“到朝鲜,老危险了。打仗啊,快打到中国了,咱中国人去了……我们给顶住了。”老人说,每次想起朝鲜战场的惨烈都会大哭。“美国的飞机厉害,我们的武器不行,整连整连的……全死了,指导员、连长全死了!……我们一个连队去,就剩下72人,全牺牲在那了。”说着,老人脱下了鞋子,那双脚,十根脚趾已经严重变形。老人说,是在雪地里趴了一天一夜,冻伤严重。

为了了解张洪升所在的20军60师在抗美援朝中的实况,我们查阅了相关史料。1950年11月11日,20军在辑安渡过鸭绿江,秘密进入朝鲜。接受的第一个任务就是痛击长驱北犯的美第10军。当时朝鲜东部盖马高原已是天寒地冻,最低气温达零下40摄氏度。9兵团官兵因入朝紧急,未能装备寒带冬装,大部分人穿着薄薄的温带冬装,还有很多人穿着夏装。这使9兵团在接下来的作战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在长津湖战役中,20军部队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奋勇作战。尽管没能全歼敌军,但击溃了美陆战1师,完成了东线作战的战略任务。


薛振西 新兴里战役九死一生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唱起冲锋的歌曲,老兵薛振西,目光如炬,不减当年。

92岁的薛振西,1948年参军。1950年11月入朝,主要参加了两次战役——新兴里战役和平壤战役。

老人说,部队刚到朝鲜,就急行军到朝鲜的东部大雪山里,埋伏在雪山上。后来才知道,这个地方叫新兴里,就在长津湖边。

老人口中所提的新兴里战斗,据战史资料记载,是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的一部分。志愿军第27军在新兴里全歼美第31团级战斗队,击毙美第31团指挥官麦克里安上校和继任指挥官赞斯中校,共歼敌3191人,创造了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以劣势装备全歼现代化装备美军1个加强团的模范战例。

老人说,在朝鲜,可谓九死一生。有一次,他正用小铁锨挖坑道,美军飞机呼啸而来。炸弹炸起的土,把他埋了起来。当他从土堆里爬出来,摸摸脑袋,惊喜地发现竟然没有受伤。

还有就是在新兴里战役中,被冻伤了双脚。“雪,一米多深,我们趴了一宿,起来就不会动了。鞋、袜子,都和脚冻在了一起。”老人回忆说,兄弟们有些没有冻伤的都搀扶着冻伤的战士。用被子围上伤员,用绳子捆在身上,拉着下了阵地。

回国养好病,薛振西的十个脚趾头,没有一个是正常的,只是不再溃烂了。当得知部队急需战士时,薛振西又毅然回到了部队。就是在二上战场时,因为脚伤,行军时跟不上部队。一次行军中,薛振西落伍几百米,忽然听见飞机响,还没抬头看见飞机,两枚炮弹已经落了下来,“俩炸弹,我夹在当中,炸了!眼看就死在那了!可是幸运又一次眷顾了我。”死里逃生的薛振西奋起追赶部队,逃过了敌军的追击。


高会一 听指挥 不怕死


眼前的高会一老人,已92岁高龄,沉默少言。在家人的协助下,老人断断续续地讲述了自己的从军经历。

高会一,原名高和章,1930年11月13日生,盐山县边务乡黄井子村人。所在第27军第79师警卫排战士。曾荣立三等功两次、四等功两次。

老人1948年参军,被编入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属许世友的部队。1949年春,第9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7军,辖第79、第80和第81师。高会一在第79师师部警卫排。

1950年11月7日,第27军入朝作战。老人回忆说,刚一入朝鲜,第79师一营经过一夜恶战,只剩下40多名战士。美军飞机,黑白轮番轰炸。刚黑天的时候,有个队长划根火柴,就引来了敌机的一顿轰炸。

当时,第80师、第81师,上新义州,打英国旅,这一仗打了8天8夜。老人记忆中,那里只有一条道,两边都是雪山。他们白天趴在雪地里,一动也不动,黑天在雪地里爬行……有的战士爬不动了,就由别的战士换下来。长时间冰雪匍匐,战士们的腿脚都化了脓,截了肢。高会一还算幸运,只是脚趾甲都掉了,没有截肢。

直到现在,老人脚腕子上的伤痕,还依稀可见。老人说:打仗,哪有不受伤的?打仗的时候,就得听指挥,不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