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嘉宁 摄
本报记者 尹 超
每天早晨6时一过,家住吴桥县城的梁兰新和丈夫准时出门,或者到运河公园,或者到杂技公园。边遛弯儿,边用手机捕捉运河岸边的一景一物。公园座椅上,拉着二胡的老人一脸陶醉;铺满落叶的小路,幽深绵长;白雪皑皑中的运河,清冷安静……而这些生活所见所得,都会一点一滴融入梁兰新的剪纸作品中。
在吴桥县教育局工作的梁兰新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杂技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她读师范时,开始接触剪纸;做幼师时,教孩子剪纸;结婚时,被喜庆的民间剪纸击中,从此爱上剪纸,一剪就是30多年。如今,52岁的梁兰新,生活恬静,对剪纸的爱却愈发浓烈。
杂技因运河而兴,杂技剪纸,也离不开运河。
一家三口信步闲游,母亲抱着孩子,父亲则看着前方的晃圈。仔细一瞧:马戏、顶缸等人们喜闻乐见的杂技项目,在运河蜿蜒流转中,串成一幅6米长的画卷。黑色图案,红色镶边,典雅又大方。这是梁兰新创作的杂技剪纸《天下杂技·吴桥》。
《天下杂技·吴桥》,以运河为轴,往两岸延伸。通过古时运河两岸人们的生活百态,展现吴桥杂技艺术的历史渊源。展开6米长卷,杂技艺术的辉煌灿烂扑面而来,厚重又生动。这只是梁兰新作品的冰山一角。《杂技十二生肖》把杂技和生肖属性灵动结合,俏皮又喜庆;《新江湖八大怪》,更是将剪纸与杂技完美融合;过年了,剪一张火红喜庆的剪纸,营造气氛;疫情来袭,刻刀飞舞,剪裁正能量,加油打气……
把沙发搬走,摆放上一张两米长的桌子。梁兰新家里的客厅,就是她剪纸的小天地。她利用业余时间,构思布局,选图案。为了选图案,《吴桥杂技》、吴桥杂技老照片,不知道被她翻看了多少遍。她负责杂技文化进校园工作,因此也经常接触到各种杂技活动、表演。做好工作的同时,观察杂技演员的动作、表情,是她的业余生活的一部分。久而久之,各种杂技动作在梁兰新的刻刀下灵动自如。铺上纸,拿起刻刀,灵感会随时闪现。
随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推进,吴桥县运河景观美不胜收。“不仅有美景欣赏,休闲健身的地方也越来越多,家门口大大小小的公园好几个。”梁兰新说。每天早晨,出门遛弯儿,是梁兰新一天的必修课。
每个节气的生活,梁兰新都安排得妥妥当当;每个节气的运河,都刻在梁兰新心里,于是有了《杂技二十四节气》。
“其实是受到文学、摄影方面的老师的影响和启发。”提起《杂技二十四节气》的创作,梁兰新这样说。起初,她在朋友圈看到文学爱好者笔下的节气,唯美又动人;后来又被一张张节气摄影惊艳,“我就想着用自己的方式来展现心中的二十四节气。”梁兰新说。
生活累积、童年回忆、典故传说等揉进杂技动作中,配上诗歌,一张节气剪纸才算完成。“一开始,就剪来自己看,后来为了激励自己完成创作,发在了朋友圈。”梁兰新说,那会儿可勤快了,几乎半个月剪一张,一年零一个月完成24张。特别喜欢的节气,会配上两首以上诗歌,“写着写着就停不下来了。”梁兰新说。同时,梁兰新多年来义务传授剪纸技巧,希望越来越多的人爱上剪纸。
生活阅历的沉淀,运河文化的丰富,让梁兰新的剪纸不断创新。吴桥杂技剪纸发展至今,已不是一种单一的艺术形式,以梁兰新为代表的剪纸艺人,将剪纸与杂技、文学、书法等艺术形式巧妙“联姻”,有机结合,形成了多维的表现形式。
而今,走在吴桥县城,杂技剪纸墙、杂技剪纸灯箱引人注目,传统文化融入生活,而宣传、弘扬传统文化,梁兰新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