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好连心桥 当好贴心人
——记全国信访系统先进个人、市信访局督查室主任张景良
本报记者 谢颖颖
很多人把信访工作视为“天下第一难”,可张景良却认为“人无难处不信访”。
今年是张景良从事信访工作的第15个年头。不论身处一线接访岗位,还是在重点信访事项的督查督办工作中,他始终坚持把信访群众当家人,把群众来信当家书,把群众难事当家事,妥善解决了一批又一批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近日,在全国信访工作会议上,张景良被评为“全国信访系统先进个人”。拿到荣誉证书的那一刻,张景良很是激动,但更多的是感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感谢组织的认可,我今后会更加努力,把信访工作做得更好,为民解难,为党分忧。”
自2008年转业到市信访局以来,张景良一直遵循“信访工作就是送上门的群众工作”的理念,努力做到“案结事了、事心双解、息诉罢访”。2016年,我市成立群众工作中心,张景良作为市信访局入驻人员,不仅承担着接访的任务,还要指导协调入驻的十几个市直部门的接访工作。“群众利益无小事,看似极普通的一件信访事项,在群众眼里就是家里天大的事。而做好信访工作贵在带着感情,重在解决问题。”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2017年春节前的一天,群众工作中心突然来了30多位外地口音的农民工,情绪激动,言辞激烈,气氛十分紧张。张景良通过了解得知,他们是我市一项目城建公司的工人,打算结清工资回家过年,但被公司以各种理由拖欠工资共计50余万元。张景良当即协调并会同市住建、人社等部门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联合接访,研究商讨解决措施,推动信访事项提速办理。次日下午,工人们就如愿拿到工资高高兴兴地回家过年了。“辛苦了一年,我不能让他们在回家团圆的时候带着伤心和失望。”张景良说。
一头挑着社会稳定,一头担着群众利益,责任驱使张景良不断创新信访工作模式。“岗位就是责任,组织把我放到这个岗位上,我就要尽己所能发光发热,做出成绩。”2019年10月,张景良转任市信访局督查室主任,面对督查室仅有3名工作人员,但要担负协调督办省市县三级领导包联信访事项化解、全市信访隐患苗头排查汇总、“三跨三分离”信访事项办理等多项任务,他积极开动脑筋,注重将所属人员培养成“一专多能”的“多面手”,以确保整个科室的高效运转。同时,为堵塞工作中的漏洞,他分类建立工作台账、细化工作任务,实行“挂账办理、落实销号”的动态管理,做到了事前有计划、事中有跟踪、事后有总结,增强了工作的条理性、计划性和前瞻性。
由于工作劳累过度,身体免疫力下降,2019年冬天,张景良一夜之间患上了面部神经炎,俗称“面瘫”。医生要求至少休息治疗两个月,他却只休息了两个星期就返回工作岗位。一边上班,一边针灸输液。局领导让他回家安心养病,他却笑着说:“我在家休养,心里放不下工作,医生说,这样更不利于康复。”
2020年以来,科室全体人员在张景良的带领下,发扬“不畏艰难、勇于奉献”精神,一边参与抗疫工作,一边通过电话沟通、发函督办、视频调度、实地督查等形式,加大对各级领导包联信访事项化解工作的指导、督促、检查力度。经过科室人员共同努力,当年,我市承办的各级领导包联的几千件信访事项全部案结事了,息诉罢访。
全国集中开展治理重复信访、化解信访积案专项工作以来,面对着历时十几年、几十年的“钉子案”“骨头案”,张景良不等不靠,主动作为,指导督促各相关责任单位对这些信访积案全部进行重新调查,逐一与信访人见面沟通,重点向信访人做好释法明理、政策解释工作,帮助信访人解开心结。为确保按期完成督办化解任务,他带领科室人员放弃节假日,加班加点审核各责任单位上报的化解材料。随同工作组深入部分县(市、区),会同配合有关部门远赴天津、大连等地对“三跨类”信访人进行“家访”,面对面沟通、手拉手谈心,解开了信访人的心结,获得了理解和支持,切实做到了“案结事了、事心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