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狮”是怎样成为“金狮”的
本报记者 刘 杰
《祥狮跃九州》表演。 魏志广 孔 超 摄
在第二十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上,由河北省杂技团与沧州杂技团联合打造的《祥狮跃九州》,成功斩获最高奖项 “金狮奖”。得知喜讯时,河北省杂技团副团长、节目领队傅志强红了眼眶,声音哽咽:“能获得这个奖,真的太不容易了。”
“舞狮藏着中华魂,融武术之劲、舞蹈之美、戏剧之韵,是中华文化的活态传承。”傅志强说,本届吴桥杂技节恰好“回家”办节,40多名演员从一开始就憋着一股劲,誓要把最好的表演献给台下观众。
荣誉的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付出。节目筹备初期,两个杂技团的演员刚凑到一起,就面临着“磨合难题”:演员们的基本功底子、发力习惯各不相同,没有任何“捷径”可循。大家只能泡在训练场里,一个动作反复练,靠日复一日的坚持,慢慢培养出默契。
节目中“二十狮同台”的编排,起初被不少人视作“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二十头“祥狮”寓意杂技节已举办了二十届,群狮同台表演,需同步完成踩球、叠罗汉、空中飞跃、梅花桩翻跃等动作,对表演者的整体协调性与个体的精准度提出极高要求。
其中,“五狮踩球过桥”最是惊险。五头“祥狮”要在滚动的球体上叠成三层,既要各自稳住平衡,还得协同完成队列行进与交互动作,最终共同跨越象征桥梁的道具障碍。哪怕一步不稳,此前所有努力都可能前功尽弃。来自吴桥的陈轩雨年仅9岁,却要站在叠层最顶端;脚下球体的每一次晃动,都会让他小小的身体随之摇摆。起初的紧张在所难免,但在下方“底座”演员们沉稳如山的力量支撑下,他最终稳稳站住,完成了这一高难度环节。
“狮跳头”中,“小狮子”在“大狮”头上轻盈跳跃、辗转腾挪,好奇地探头、顽皮地摆尾、自信地腾跃,将狮子的神态演绎得活灵活现。13岁的李尚泽是这个动作的表演者,这也是他第一次站上国际杂技赛场。为了演好“小狮”,他每天提前到训练场练基本功,慢慢摸透与“底座”配合的节奏,终于把“小狮”的神韵完全融入动作里。
除此之外,在表演“狮浪翻腾”时,“祥狮”们排着波浪阵形进退,尽显中华雄狮的磅礴气势;“狮飞竿”环节,“狮子”整体后空翻加杆,每一个转体、每一次腾空,都让人惊叹不已。傅志强说:“这些高难度动作的背后,全靠眼神、触觉甚至呼吸节奏搭起‘信任桥梁’,藏着演员们彼此交付的百分百信任。”
18岁的演员吴雨严此前从未接触过舞狮。从戴上狮头那天起,他就反复琢磨狮子的步态与神情,甚至通过观察猫的行走姿态寻找灵感。他与同伴要完成“从桌面翻下、前空翻180度接后空翻”的连贯高难度动作。尽管每天清晨6时便起床训练,有时直到21时才能结束,他却觉得一切都值得。
从今年2月进入正式排练,到站上吴桥杂技节舞台,《祥狮跃九州》历经半年多打磨,小到一个扭头动作,都要反复调整、打磨到位。在傅志强看来,正是这份“吹毛求疵”的较真,才让“祥狮”最终成为“金狮”。
如今,《祥狮跃九州》已收获国际关注,不少国外演出商主动找上门,洽谈商业演出与合作,希望把这个节目推向海外。傅志强表示,接下来,团队将继续提升动作难度、改进细节,让“祥狮”走向世界,让更多人领略中国杂技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