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三岁大学生放歌央视《越战越勇》
本报记者 杨静然
6月24日,央视热播栏目《越战越勇》,海兴姑娘李金铭凭借嘹亮的歌声、深情的演唱,以一首《春天的芭蕾》打动评委,摘得当晚冠军。
打动人心的不仅是她的歌声,还有她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
2004年,李金铭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却因交不起学费被迫辍学。随后,她只身一人闯荡北京,一边挣钱养家一边继续学习。13年后,她再次收到梦想学府的通知书。如今,33岁的李金铭是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一名大三学生。
对她而言,梦想会迟到,但从不会缺席。
被迫辍学
“大龄学生”“重返校园”“农村家庭”“爱好音乐”……谈起丰富的人生经历,李金铭早已云淡风轻。可带着这些标签走上舞台的那一刻,还是让评委和观众目瞪口呆,齐称赞她是“励志姐”。
捧回奖杯的那晚,她一夜无眠。这一切就像梦想开出了花,只是迟了13年。
李金铭出生在海兴县张会亭乡小徐家村一个普通的农家,父亲教书,母亲种地,家中还有个小她6岁的弟弟。性格开朗的她从小就生得一副好嗓子,上学后,每年的“六一”儿童节联欢会,她都要上台表演一曲。
真正显露出音乐天赋,是在初二那年的假期。为了满足她学音乐的要求,父亲从学校借来了一台老式脚踏风琴。没有任何专业指导,3天后,李金铭居然弹奏出一首曲子。父母这才对她学音乐上了心。
2004年,机会降临。中央音乐学院招收艺术特长生的消息传到小城,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父女俩来到北京。一曲《青藏高原》敲开了中央音乐学院的大门,可高昂的学费让李金铭望而却步。
彼时,父亲每个月工资300元,而学费加生活费已上万元;弟弟年幼,还在上小学;老旧的房屋里,一家四口挤在一个炕上睡觉……李金铭犹豫了,她不能让自己拖垮这个家。虽然父亲为了她四处借钱,李金铭还是放弃了进入音乐学院学习的机会。
重返校园
年少的李金铭第一次意识到梦想的分量,足以压垮一个人、一个家庭。
18岁的她偷偷背起行囊,只身前往北京。她说,那是离梦想最近的地方。
“母亲领着我,背着父亲挨家挨户借钱,最后凑了300元钱塞到我手里。”180元钱租了一间地下室,买完车票和生活用品后兜里剩下不到30元,她迫切需要一份工作。
她在饭店当过服务员、卖过手机、服装,做过办公室文员、代驾……为了省钱,她一天只吃一顿饭,为了给家里多寄些钱,她拼了命地销售产品,工资也从百元升至几千元。最忙的时候,她连续3年获得销售冠军,同时管理31家门店。
忙碌奔波的生活让李金铭一度放下了曾经的音乐梦,但命运弄人,在一次聚会中,她一展歌喉,在朋友的介绍下认识了一位优秀的音乐教师。于是音乐梦想再次开启。
一年又一年,转眼她已经29岁了。老师看她有天赋就鼓励她继续深造。2016年,中国音乐学院成人高考举行,音乐专业只招收28人。在数万名考生中,李金铭脱颖而出。 重返校园的那一刻,她喜极而泣。
1+1>2
几经辗转,几经磨难,迟到13年的梦想终于实现。 、
连父母都不了解的“北漂”经历在央视的舞台上被唤起,感动了在场的嘉宾和电视前的观众。此时的李金铭自信又大方,脸上洋溢着温暖明亮的笑容。而台下的弟弟李南已经控制不住情绪,满眼泪花。这个27岁的小伙子如今是南开大学的研究生。
农家院里走出两位优秀学子并不多见,这在小徐家村更成为人们啧啧称赞的喜事。
在李金铭和李南看来,如今收获的一切都离不开父母耳濡目染的熏陶。李金铭回忆,父母孝顺又仁义,一个月工资320元钱,除去还债,剩下的钱劈半儿也得给爷爷奶奶送去。因此,姐弟俩懂事也比同龄的孩子早。
“北漂”多年,李金铭靠积攒的钱帮父母盖了新房子,还和父亲一起供弟弟上了大学和研究生。她说:“我和弟弟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成绩,而是家庭的希望,是1+1>2。”
30岁重返校园,文化基础薄弱,身边都是“95后”,对于李金铭而言,是新起点,也是挑战。好在,这些年的打拼让她早已习惯与压力为伴。
有时,李金铭也会思考,假如当初没有来北京,没有继续学音乐,现在会过着怎样的生活。“在家种地,结婚生子,但我从不后悔走过的路,即使失败也会爬起。”在李金铭看来,追逐梦想才是最快乐的。